帮助内向不合群的孩子
有些孩子*格安静内向,不善交际,缺乏玩伴,喜欢独处。如果您的孩子也是这样,作为父母,您该怎么办呢?
内向*格的形成
内向*格除了天生的因素外,后天经历也扮演着重要角*。一位内向者回忆说:“小时候,父母不鼓励我好奇心,他们总是嘲笑我的问题,叫我不要多管闲事,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家长如果不鼓励孩子交友或参加课外活动,认为这些活动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那么孩子在社会化之前的生活圈子仅限于学校和家庭。在缺乏人际互动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基本的社交技能一无所知。当他们步入社会时,无意中冒犯他人,他人对内向者的反感使他们不敢再尝试与人沟通,最终完全退缩到自己的世界。
案例
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前来咨询,焦急地谈论儿子的情况。她的儿子即将进入初中,从小就不太活跃,当时她以为长大后会改善,但随着年龄增长,儿子的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在学校里,老师反馈说他过于胆小内向,上课从不发言,很少与同学相处,独来独往。家长和老师多次讨论这个问题,但都束手无策。经过与孩子的交谈,了解到他从小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内心深处有种自卑感,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平时他很少与母亲交流,在这种环境下养成了孤僻的*格。当被问及为何不与同学说话时,他回答:“不喜欢与人交流,我喜欢独处,不想与外界接触。”家长很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以后怎么办。
父母的引导
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童年时期缺乏社交技能的教育和引导会对孩子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更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玩伴时,内心还是会着急的。那么,当您发现自己的孩子是个安静内向的孩子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引导他逐渐变得开朗外向呢?
1. 创造与人互动的情境和机会
改善孩子的害羞内向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天生内向的孩子,更不容易改变。家长能做的就是创造各种机会和情境,让孩子必须与他人互动。例如,客人来访时,可以请孩子送上饼干,并当面向客人道谢,再亲自拆开包装,学习分饼干给大家,自然而然地与客人互动。
2. 周围的人给予正向的鼓励和反馈
对于孩子曾经表现出的害羞和内向行为,家长最好不要经常挂在嘴边,也不要在家人或朋友面前数落或嘲笑孩子,因为这种态度不但对改善孩子的个*没有帮助,反而会助长孩子的害羞和内向。家长最好能在孩子表现较不害羞时,马上给予鼓励赞美。例如,友人来访送礼,当孩子会道谢,会分饼干给大家吃时,就应该及时赞美孩子,肯定他的行为。这样下次他一定会更愿意在友人面前分享食物,甚至开口说话。
3. 用故事教导正确的合群观念
家长可以利用故事,将合群、有礼貌或与人相处融洽的故事,通过图画书、DVD、CD 等不同的方式朗读或放映给孩子。当孩子聆听或观赏故事时,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影响,知道与人相处的礼节。如果故事能够打动孩子,一定可以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以不要只用口头说教的方式,那是比较不具效果的。
4. 教导正确的合宜社交技巧并练习运用
许多孩子害羞内向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并不是天生就害羞内向。所以如果能先教孩子社交技巧,并在幼儿园或家中演练,那么孩子会比较有自信,也就会改善内向的行为。所谓的“社交技巧”就是如何与别人相处的技巧,例如:何时打招呼、何时说谢谢、对不起等。
5. 慎选幼儿教育机构并与老师保持联络
孩子上学前要慎选幼教机构。一般立案的幼儿园或托儿所通常会聘用有专业素养的幼教老师,他们会用更专业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当家长比较忙碌,或者感受到孩子并不很听话,也可以拜托幼儿园或托儿所的老师帮忙。他们可以更仔细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并给予正确的教导。家长再多方配合,相信孩子在团体生活中会慢慢改变害羞和内向的行为。
总之,孩子的社会行为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引导。害羞和内向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希望家长能以平常心,创造良好的社会人际互动机会,并教导孩子社交技巧并实地演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多鼓励赞美孩子的良好表现,相信在家长正确的引导下,孩子一定可以慢慢增加自信,不再过分害羞或内向了。
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2
导语: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创造力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潜能,每个儿童都拥有着发展创造力的无限可能。正如人们常说:“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正是因为儿童时期的创造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从儿童时期开始着手培养创造力。
一、不要束缚孩子,让他们自主发展
当今社会,由于孩子们相对较少,家长们往往过分溺爱,包办代替一切,不愿孩子动手。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胆怯,还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甚至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未能培养。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家长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从一些小事情开始,比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洗脸等,让孩子们能够*完成。
过分溺爱、不让孩子们动手的行为,阻碍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发展。著名学者曾指出,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要做到“六解放”,首先就是要解放孩子们的双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开展一些动手的活动,比如手工课、劳动课等,充分解放学生的天*,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其中的乐趣,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技巧,更好地培养创造能力,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释放天*。
二、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家长和教师常常误以为幼儿思维能力有限,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丧失了自主*,难以激发兴趣。
家长和教师给予孩子一种严肃感,限制了他们的自由,阻碍了天*的发展,更加束缚了创造力。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不要施加压力,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必须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不要强迫他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自主学习,开发大脑,培养创造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一切以孩子为主,增加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年幼就自行决定,必须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理解他们的想法,当出现分歧时,也不能强加自己的观点,而是要耐心解释,让孩子们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创造力。
三、培养分类归纳能力,激发创造力
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分类归纳的意识,这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让孩子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让他们发现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孩子通过某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学校里,教师可以通过手工、绘画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应用能力。例如,组织孩子画出生活中所见的所有正方形,然后相互比较,探讨相同和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归纳和类比能力。
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释放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孩子的重组能力,让他们能够重新组合或重建一些东西,从而锻炼他们的智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课堂上进行手工、绘画、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不仅可以根据特定的形状进行搭建,还可以自行设计,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将不同形状的剪纸拼接成另一种形状,培养他们的组合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只要我们怀着爱的心态,就能让孩子们如花朵般绽放自己的光彩。
如何运用教育手法培养孩子兴趣3
为什么托班幼儿对植物角不感兴趣?
托班幼儿对植物角缺乏兴趣的原因可能包括:
材料放置时间太长: 幼儿注意力短暂,如果材料展示时间过长,他们可能会失去兴趣。
未观察植物的变化: 幼儿可能不会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导致他们难以欣赏植物角的魅力。
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 托班幼儿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探索欲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可能对植物角中常见的植物缺乏兴趣。
如何激发托班幼儿对自然角的兴趣?
改变材料展示频率: 定期更换植物角的材料,以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
引导观察: 通过提问和引导,鼓励幼儿注意植物的变化,如根须的生长、叶子的展开等。
拟人化植物: 像上述案例中一样,将植物拟人化成具有趣味*的角*,如“老爷爷”,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营造互动环境: 提供机会让幼儿参与照顾植物,如浇水、施肥等,让他们体验与植物交互的过程。
开展观察活动: 组织专门的观察活动,引导幼儿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发现植物的细节和生长过程。
拟人化教育在托班教学中的应用
拟人化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托班幼儿:
激发兴趣: 将物体或概念拟人化可以增加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学习。
提升理解力: 通过拟人化,幼儿可以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或事物,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
发展想象力: 拟人化 encourages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的思考和表达。
培养情感: 将物体和角*拟人化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培养关爱和责任感。
因此,拟人化教育应积极在托班教学中推广,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情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