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人造肺:让人像鱼一样畅游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被鱼到底如何呼吸这个问题所困扰。于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和其他的两栖动物就成了世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一个由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终于可以让人们实现像鱼那样在海洋畅游的梦想,因为他们发明了两种可以模仿鲤鱼和巨头鲸呼吸的人造肺,预计这种人造肺的第一个原型将在3年内研制成功,在5至10年内投向市场。
跟鱼类把水中的氧气直接输入血液中有所不同的是,人造肺是通过嘴上的呼吸器把氧气送入人的肺中的。从海水中提取氧气的过程是通过成千上百根由特殊复合材料制成的管壁极薄的超细纤维管来实现。当海水流过像细面条那样的密密麻麻的网孔的时候,海水中已经被溶解的氧分子就会通过薄薄的管壁成为可供人呼吸的气体。
目前人造肺的气体容量是10升。人造肺发明者之一松田法明认为,如果想把这种人造肺推广到市场上的话,那么其气体容量只需5升就可以了,海洋生物学家路易斯·威尔说:“人造肺的发明意味着人们在潜水的时候可以轻捷多了,用不着再背上笨重的氧气桶。在浅水中,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想在水中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但英国阿伯丁海洋实验室的海洋学家麦克·布莱恩对人造肺在深海商业潜水、比如说海底矿藏开发中的用途并不感到那么乐观,因为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另外一些人担心人造肺在*潜水中的运用会给环境带来不良的后果,海洋旅游资源已经受到过多业余潜水者的威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因为潜水游客过多而受到危害。红海的珊瑚因为水下游客过多而受到破坏,现在不得不把游客限制在一定的海区内活动。不过,只要善加利用,相信这项新发明也必将能造福人类。
(1)鱼类与人造肺获取“氧”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稻田大学科研小组已经发明的人造肺还不能投入商业使用。
b.人造肺是模仿鱼和鲸的呼吸机制发明出来的。
c.如何设法获取海水中的氧是人造肺模仿鱼等海洋动物呼吸的关键。
d.举澳大利亚大堡礁和红海的珊瑚为例,是为了说明人造肺的使用给海洋环境造成了威胁。
(3)简要说明人造肺的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段中“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这个问题”指的是:________。
(5)分别概括第3段和第4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
阅读*:
*:
解析:
(1)①鱼类是通过它的特殊器官把氧气直接输入血液
②a.人造肺是通过许多超细纤维管;b.将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分子变成可供人呼吸的气体,c.人造肺:让人像鱼一样畅游阅读*再通过嘴上的呼吸器进入人的肺中。
(2)d
(3)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可以像鱼一样在海洋中畅游
(4)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
(5)①第3段:人造肺的特点;②第4段:人造肺的功用和潜在危害;③顺序:逻辑顺序,由特点到功用。
这样的*人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这样的*人
⑴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⑵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⑶1944年,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提供*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⑷但梁思成希望美*能将另外两个不在*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⑸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兵*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兵*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⑹1941年,在成都,日*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空*双流基地,一个*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⑺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⑻所以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⑼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感到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⑽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⑾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荣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⑿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⒀我不知道。
⒁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咳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⒂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
。
⒃林徵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⒄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⒅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徵因。
⒆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
(选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申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林徵因建筑学家和作家。
1.从叙述顺序来看,第(5)、(6)段都属于插叙,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15)段"他们说"的内容。(2分)
3.(16)段林徽因的回答,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或情感?(2分)
4.第(19)段中的两个"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5.文中的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3分)
阅读*:
1.(1)交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亲人都在与日*抗争中壮烈殉国的惨遇(1分);(2)衬托出梁思成夫妇提出并支持对日本的京都、奈良实施保护这一行为的高尚与可贵(2分)。
2.(1)*在受难(1分);(2)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1分)。
3.表达了林徽因随时准备在危难之时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决心(2分)。
4.不能删。“竟然”有出人意料的意思,连用两个“竟然”突出了梁思成夫妇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取得成就之大、钻研热情之髙(1分),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执着钴研精神与敬业精神的敬佩之情(1分)。
5.对日*充满愤慨与仇恨;富有仁爱与责任;追求心中的真理;热爱祖国。
【解析】
试题分析:
1.插叙的作用(1)*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示例:(1)交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亲人都在与日*抗争中壮烈殉国的惨遇;(2)衬托出梁思成夫妇提出并支持对日本的京都、奈良实施保护这一行为的高尚与可贵。
2.梁思成与林徽因是一对爱国夫妻,他们不会因为个人的生活而离开苦难的*,所以,当有人邀请他们去美国定居的时候,他们会说:“*在受难,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与祖国一起沉浮。
3.根据文章的描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亲人一个继一个在战火中为国捐躯,面对现实,他们选择了与祖国共沉浮的决定,所以他们随时准备在危难之时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决心。
4.为了突出了梁思成夫妇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取得成就之大、钻研热情之髙,作者在19段连用了两个“竟然“,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执着钴研精神与敬业精神的敬佩之情。
5.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梁思成进行具体分析即可。(1)对日*充满愤慨与仇恨;(2)梁思成提出保护日本京都、奈良这一行为,显示他的高贵品质,富有仁爱与责任;(3)在疾病缠身、物质匮乏的困苦环境下依旧潜心研究,追求心中的真理;(4)热爱祖国,拒绝定居美国的邀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一定要理解所写的内容,理解时要注意看本段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本段与下文有什么联系,在反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等。揣摩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题目的含义一般从表面义和深层的意思相两方面去回答。回答时,一定要结合与题目相关的文章内容,并联系全文主旨做具体分析,这样回答才会准确、全面感悟要根据语段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人物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整体感知的。整体感知的时候,理解语段内容,抓住感悟的触发点是很重要的。
雪人阅读*3
今年冬天,*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蓓蕾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的气球和几片彩*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像,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蓓蕾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是雪人,成了一堆脏兮兮的垃圾了。
一个漂亮可爱的雪人,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被创造、被破坏了。
让我多少感到痛心的是破坏它的人大多是可爱的孩子。我亲眼看见好几个孩子路过它的身旁,毫无缘由地踩它,把它当成靶子,拿雪块、石头砸它。而这些孩子里有不少恰恰在前几天还围绕在它身旁,欢乐地打雪仗,或者脸上绽开酒窝和它合影留念。
我更无法理解的是参与破坏的还有当初创造它的人们。小餐馆里的那几个外地年轻人出来倒脏水就那样毫无顾忌地倒在雪人身上,尤其当雪人坍塌,剩下的半拉身子更成为他们倒脏水倒污物的垃圾桶了。
看来,雪人最好的命运,是在雪天里诞生,然后立刻消融在雪后的阳光下,消融得没有一点影子。这样,它只会看见我们人类欢乐的前一半,不会看我们随心所欲破坏的后一半。
(选自《无缘无故的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阶段表现小餐馆年轻人的行为小餐馆年轻人的情感
雪停前(1)雪人(3)雪人
雪停后(2)雪人(4)雪人
2.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这里的溅能换成飘吗?为什么?(4分)
3.漂亮的雪人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什么好处?(4分)
4.联系文章,说说雪人的命运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4分)
参考*:
1.(4分)(1)创造(装扮)(2)破坏(污损)(3)喜爱(4)嫌弃(每空1分)
2.(4分)不能,因为溅字化无形为有形,比飘更能表现孩子们笑声的清脆响亮,它描绘了热闹欢快的场面,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能,因为飘字写出了孩子们笑声的轻盈悠扬,不仅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而且与上文雪花飞扬相照应,比溅更能表现笑声传播的广远。)阅读题及*
3.(4分)漂亮的雪人象征了美好的事物,它前后的遭遇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痛惜之情,还起到点题和充当线索的作用。
4.(4分)要教育孩子们学会珍惜和爱护美好的事物;要尊重创造*的劳动;要唤醒人们珍爱美好生活的良知;要重视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