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给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势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回到院里,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 再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出10倍地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 由于男孩怎么也不卖,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都告诉了院长,并问院长为什么会这样。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地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高了它的价值,竟被传言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价值。”

毕淑敏《敬畏生命》原文2

我是一个生命,生存是我的意愿,而在生命的旅程中,我选择活着。

毕淑敏作品《生命的价值》原文赏读

在我的生命中,充满着对毁灭和痛苦的恐惧,以及对更广阔生存和快乐的渴望;我的周围充斥着同样的生命意识,无论她们选择表达或是保持沉默。

生命意识无处不在,我自身也不例外。如果我拥有思想,那么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对待其他生命,而不仅仅是关注于自身。因为我深知,她们渴望着与我一样的充实和发展。因此,我认为毁灭、阻碍或伤害生命是极其卑劣的行为。

尊重生命,既体现在行动上,也反映在精神层面。出于同样的理由,竭尽所能地挽救和保护生命,使其能够充分发展,是至善至美的。

在我内心深处,生命意识感知着其他生命的存在。她们渴望着通过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我只能承认这一事实:生命意识通过我展现她自己,成为了与其他生命意识相互依存的一部分。

我通过经验懂得了向所有生命表达同等敬畏的不可抑制的冲动,就如同尊重自身一样。这些经历塑造了我的道德观。一个人若能顺从这种冲动,去帮助一切他能够帮助的生命,并且畏惧伤害任何生灵,那么这个人就是道德的。

如果我从泥坑中救起一只昆虫,那么我的生命就对另一个生命做出了贡献,消除了生命之间的隔阂。

不论何时何地,当我的生命为另一个生命做出贡献时,我的生命意识就经历了从有限到无限的融合,渴望着所有生命成为一个整体的愿望。

绝对的伦理要求创造完美的生命。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重要。对生命的敬畏是绝对的伦理,它确保着生命序列的顺畅运作和提升。

在任何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都像是犯下罪行一样邪恶。在实践中,我们常常被迫做出选择。我们经常必须决定要救赎哪些形式的生命,甚至是哪些特定的个体,以及哪些应该毁灭。尽管如此,对生命的敬畏原则仍然是完整和无可辩驳的。

这种伦理观并不因为人们的行为与之相悖而失效,就像一个农夫在割草喂牛时砍下一千朵鲜花一样。但他必须谨记,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中而踩到路边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的,是对生命的一种犯罪。

毕淑敏《孝心无价》赏析3

我不太喜欢那些充满苦难的求学故事。家境困难,父亲去世,弟妹尚未成年,但他却执意要读研究生,导致母亲只能去*维持生计……在我看来,这样的学子有些自私。求学之路虽漫长,但人生的事业更加长远,何必太过计较几年的延误呢?尤其是这延误的岁月,却需要母亲以鲜血来滋养!一个连自己母亲都无法真正爱护的人,又如何期望他去关爱他人?一个将个人利益至上的人,如何能成为为人类奉献的伟大导师呢?同样,我也不太欣赏那些在父母重病时离家的游子,无论他们有多少理由。地球会照常转动,无需过分夸大个人力量的重要*。在父母垂危之际,如果将他们对人世的最后期盼断然截断,怀着绝望之心离去,那实在是对生命的一种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都曾在内心深处立下过孝心的誓言。他们相信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努力终将有所成就,相信自己终将功成名就,可以毫无压力地尽孝。

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时间的无情,忽略了生命的短暂,忽略了无法报答的恩情,忽略了生命的脆弱。

父母离开了,带走了对我们深深的牵挂。父母离开了,留下了我们永远无法弥补的心情。我们将永远无法尽到孝心。

有些事情,在我们年轻时无法理解,而当我们理解时,或许已不再年轻。生活中有些遗憾可以弥补,但也有些是永远无法填补的。

“孝”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眷恋,是一种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段遗憾,成为永远的痛苦,“孝”是连接生命的纽带,一旦断裂就再也无法补救。

所以,让我们尽快尽到对父母的孝心吧。或许是一座豪华的房子,或许只是一块砖瓦。或许是飞越大洋的信鸽,或许只是近在咫尺的一句话。或许是一顶黑*的博士帽,或许是作业本上的一张红*满分。或许是一桌珍馐美馔,或许只是一颗野果或一朵小花。或许是华美的华服,或许只是一双洁净的旧鞋。或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或许只是一枚触手可及的硬币……但在孝心的天平上,它们都是等价的。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要抓住时机,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尽孝。

《孝心无价》是一篇充满议论*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

文章首先否定了两种人:一是苦心求学的孩子,一是离家远行的游子。前者无视家庭困境,执意读研究生,令母亲不得不*维持生计;后者在父母疾病或垂危之际,却选择离家。从而引发了对孝道这一普遍而又深刻的话题。作者相信每个心地善良的孩子都曾向父母立下“孝”的誓言,但作者也警示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流逝会带走尽孝的机会,因为生命脆弱,父母的挂念也许早已在我们功成名就之时离世。因此,我们永远无法说出孝心。

文章最后强调,赶紧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不论用何种方式回报,不论回报丰厚与否,只要表达出对父母的孝心,那种情感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融合了形象化的议论和哲理*的思考,相得益彰。子女对待父母的“孝”,无论以何种方式表达,只要是出于真心,那份感情都是无价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