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涧泉》作品介绍

《幽涧泉》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10首。这首诗描写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琴的过程。诗人借此表现自己不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的孤高*格。

幽涧泉赏析

《幽涧泉》原文

幽涧泉⑴

拂彼白石,*吾素琴⑵。

幽涧愀兮流泉深⑶,善手明徽高张清⑷。

心寂历似千古⑸,松飕飗兮万寻⑹。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⑺,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⑻,泪淋浪以粘襟⑼。

乃缉商缀羽⑽,潺湲成音⑾。

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⑿,殊不知此曲之古今⒀。

幽涧泉,鸣深林。

《幽涧泉》注释

⑴《乐府古题要解》未收此题。《乐府诗集》收入琴曲歌词中。

⑵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⑶“幽涧”句:谓涧谷幽静,流泉水深,使人容*变得严肃。愀,读qiǎo,忧惧的样子。

⑷“善手”句:谓琴师用手将琴弦上紧,使音调高亢明亮。善手,能手、高手。徽,这里指琴上系弦绳。明徽,指用螺蚌或金玉水晶装饰的琴徽。高清张,把琴弦拧紧,使琴音高亢清亮。张,拉紧弦。

⑸“心寂历”句:谓琴师的心绪空旷如太古之人。寂历,空旷。

⑹“风飕飗”句:大片松林发出飕飗之声。寻,古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

⑺“中见”句:谓从中看到,站在高耸的岩石上的秋木之上的猿猴,对影孤立而哀鸣。吊,悲伤怜惜。

⑻哀时失职:谓因失去职业而哀悼时势。

⑼淋浪:水不断流下的样子。

⑽缉商缀羽:谓协调五音。商河羽分别为古代五音之一。这里以商、羽二音代指五音(宫、商、角、徵、羽)。缉,协调、和合,缀,系结、连接。这里是互文,即缉缀五音,使得协调和合。

⑾潺湲成音:连同上句谓琴师通过对五音的协调,*奏出如同流水般的乐声。

⑿“吾但”句:意谓我只用琴声抒发独特的思想感情。但,只。写,宣泄。妙旨,非同一般的意志。

⒀“殊不知”句:谓别人很难理解这首琴曲的古今之情。

《幽涧泉》翻译

拂他山白石,*我家素琴。

如幽涧愀愀啊流泉深深鸣,琴师拧紧琴弦,琴音高亢清亮。

心中寂静,如历千古,又如松飕飕啊高飘万寻。

中见愁猿古树吊影捞月啊危险万分,攀缘秋木而高声长吟。

客人中有人对时世悲哀不满,听其哀声而共鸣,顿时泪下如波浪,湿透衣襟。

所以调整琴弦,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我辈只知道写声发情于妙指之上,却不知此曲之古今来历。

幽涧泉啊,高鸣在深林,有没有知音!

《幽涧泉》赏析

此诗描写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琴的过程。诗人借此表现自己不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的孤高*格。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为第一段。写*琴的环境是流泉深邃的幽涧。琴无装饰,放置白石,琴弦的调子调得很高。这一切都表现出与众不同孤高。中八句用具体形象描写*出的曲调。“心寂历似千古”是琴师*琴时的心绪,给琴音定下了主调:情似太古,不同凡响。接着用四种具体事物表现琴音的孤高:像大片松林被风吹拂,发出一片飕飗之声;似孤单的哀猿处危岩高木而长吟;像哀时失职的迁客泪流粘襟;像小溪流水叮咚成音。“缉商缀羽”是*琴全过程的指法,与“心寂历似千古”相呼应。末四句是琴师对自己琴曲的主观评价:自己抒发的感情自有独特妙趣,众人颇难解其中从古到今的少有的情感。“幽涧泉,鸣深林”指出琴曲的主旋律。

《幽涧泉》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王维《鸟鸣涧》诗歌鉴赏2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山夜晚宁静幽美的景*,引发了人们对诗中桂花的讨论。有人认为,桂花品种繁多,春季开花的品种也并非罕见,因此诗中所写应是春日桂花。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文艺创作允许虚构,不必拘泥于现实。然而,考虑到这首诗是王维为友人所居之处而作的系列组诗之一,且其他诗作都描绘了真实的景*,因此将此处的桂花理解为现实存在的春日桂花更为合理。

诗歌开篇“人闲桂花落”一句中,“人闲”二字尤为重要,它并非仅仅指周围环境的清幽,更体现了诗人内心平静闲适的状态。正是在这种心境的衬托下,诗人才得以捕捉到细微的桂花飘落。花落本不易察觉,诗人或许是通过衣襟上的触感、轻微的声响,或是飘散的淡淡花香感知到它的存在。这种细微的自然变化被诗人敏锐地捕捉,更反衬出夜晚的静谧与空寂,也展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

春山夜晚,万物沉寂,唯有皎洁的月光洒满山谷,打破了原本的宁静,惊动了栖息的鸟儿。鸟儿的惊鸣,并非源于战乱年代的不安与恐惧,而是盛世之下对突发变化的自然反应。与曹*《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王维笔下的鸟鸣声更显清脆悦耳,传递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它们并未被惊扰得四处逃窜,而是在枝头间发出间或的鸣叫,为静谧的山谷增添了一丝生机。通过对鸟鸣的描写,诗歌不仅展现了春山夜晚的美丽景*,更 subtly 地烘托出盛唐时期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

王维的山水诗常以营造静谧的意境见长,但这首诗并非一味追求静止,而是通过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更妙的是,这些动态描写反而衬托出春涧的幽静。正如艺术创作中动静相宜的道理一样,正是有了静谧的背景,才能更加突出动态之美。因此,鸟鸣声非但没有破坏山谷的宁静,反而使其更显幽深。这正是诗歌中蕴含的艺术辩证法。

关于《题李凝幽居》的全诗诗意赏析3

《题李凝幽居》

唐朝诗人贾岛所做的五言律诗,全诗描写的是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事情。全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最为出名。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唐】贾岛

注释: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③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译文:

李凝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人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我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译文2:

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庞杂荒芜的庭院。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失言的。

赏析: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园子已经荒芜,唯一的一条小路,也长满了青草,可以见出主人公对世事是何等的不萦于心,在这里居住,当然是“幽居”了。

赏析二:

作品描叙的是一件走访友人“幽居”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表达的是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附近没有其他人家,一切都显得闲适而又幽静,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通向庞杂荒芜的小园。在此,诗人以概括的手法,以简约直白的文字,描写了“幽居”周围的环境:一条通向荒园的小路,长着杂草;居所附近没有其他人家。以朴素直白语言,突出了居处的幽静,暗示了朋友的处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意思是说,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池塘边的大树上,鸟儿在熟睡;月*里,走来了一位夜行的僧人,轻轻地敲响了庭院的大门。这两句诗是历代传诵的佳句。直至当今仍流传着那则故事——“推敲”佳话。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下九引《刘公嘉话》记载: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

这两句诗,诗人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述的。诗人怎么知道池塘边的大树上有鸟儿歇宿?应该是听到的,万籁俱静夜晚,突然响起夜行僧人轻轻的叩门声,那熟睡的鸟儿势必要因惊动而或飞或叫,诗人就是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加以描述,进而反衬环境之幽,夜晚之静,令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倘用“推”字,自然不佳,时间是在夜里,主人是否在家?即使在家,夜深人静之时,是否已经挂门上锁了?从情理上说,还是作“敲”字更为妥帖,倘若用“推”字,艺术效果就逊*得多。

“过桥分野*,移石动云根。”这两句意思是说,小桥的两边,俯视近处,是景*秀美的原野,举目远山,云脚随风飘移,山石仿佛也在移动。这里写的应该是离开时的路上所见。“过桥分野*”,移步换形,人过了桥,眼前的景*也变了;“移石动云根”,山石是不会动的,诗人这样写,是山头漂移的云脚使其产生了视觉反差,云在动,却觉得山在动。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由实到虚。自然恬淡,幽美迷人,令人想往。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两句是说,这次只是暂时离去,过不了多久还会再来赴约,一定不失言。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了诗人心中向往隐居的幽情,道出了作品的主旨——这种幽雅宁静的环境,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了诗人对处士生活的迷恋与向往。

作品使用的是寻常朴素的语言,描写的是寻常之物,如“草径”、“荒园”、“野*”、“云根”,叙述的是寻常之事,如“鸟宿”、“僧敲”、“过桥”、“暂去”再现的却是人所未现之境,渗透的也是与众不同之情。朴实之中见深邃,平淡之中见醇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