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8分)
甘美的回味
丰子恺
①一次我偶得闲暇,温习从前所学过的*琴课。一位朋友拍拍我的肩膀说道:“你们会音乐的真是幸福,寂寞起来*一曲琴,多么舒服!唉,我的生活太枯燥了。我儿时也想学些音乐,调剂调剂呢。”
②这朋友说我“寂寞起来*一曲琴多么舒服”,实在是冤枉了我!因为我回想自己的学习音乐的经过,只感到艰辛与严肃,却从未因学习音乐而感到舒服。
③记得我在杭州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最怕的功课是“还琴”。李叔同先生每星期教授我们*琴一次。先生先把新课*一遍给我们看。略略指导了*法的要点,就令我们各自回去练习。一星期后我们须得练习纯熟而来*给先生看,这就叫做“还琴”。这不是由教务处排定在课程表内的音乐功课,而是先生给我们规定的课外修业。故还琴的时间,总是在午餐后至第一课之间,或是晚饭后至晚间自修课之间。我们自己练习琴的时间则各人各便,大都在课余或晚上。但这课外修业实际比一切正课都艰辛而严肃。这并非我个人特殊感觉,我们的同学们讲起还琴都害怕。我每逢轮到还琴的一天,饭总是不吃饱的。我在十分钟内了结吃饭与盥洗,立刻挟了*琴讲义,先到练琴室内去,抱一下佛脚,然后心中带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走进还琴教室。我们的先生——他似乎是不吃饭的——早已静悄悄地等候在那里。大风琴上的谱表与音栓都已安排妥贴,显出一排雪白的键板,犹似一件怪物张着阔大的口,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而蹲踞着,在那里等候我们的来到。
④先生见我进来,立刻给我翻出我今天所应还的一课来,我坐在大风琴边,悄悄地抽一口大气,然后开始*奏,先生并不正面督视我的手指,而是斜立在离开我数步的桌旁。他似乎知道我心中的状况,深恐使我心中慌乱而手足失措,所以特地离开一些。但我确知他的眼睛是不曾离开过我的手上的。因为不但遇到我按错一个键板的时候他知道,就是键板全不按错而用错了一根手指时,他的头也会急速地回转,向我一看,这一看表示通不过。先生指点乐谱,令我从某处重新*起。小错从乐句开始处重*,大错则须从乐曲开始处重*。有时重*幸而通过了,但有时越是重*,心中越是慌乱而错误越多,这还琴便不能通过。先生用平和而严肃的语调低声向我说:“下次再还。”于是我只得起身离琴,仍旧带了心中这块沉重的大石头而走出还琴教室,再去加上刻苦练习的功夫。
⑤先生的教授音乐是这样严肃的,我毕业离校,不再练习*琴,但说起音乐演奏,总觉得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行为。我须得用了“如临大敌”的态度而*琴,用了“如见大宾”的态度而听人演奏。*过听过之后,只感到兴奋的疲倦,绝未因此而感到舒服。所以那个朋友拍着我的肩膀而说的话,在我觉得冤枉,不能首肯。难道世间另有一种*的音乐教材与*的音乐先生吗?这疑团在我心中久不能释。有一天我在某学校的同乐会上恍然地悟到了。
⑥同乐会就是由一部分同学和教师在台上表演唱或奏,全是令人发笑的内容。座上不绝地发出哄笑的声音。我回看后面的听众,只见许多血盆似的笑口。我觉得这同乐会的确是“乐”!听他们的唱奏,可以全不费一点心力而但觉鼓膜上的快感。这与我所学习的音乐大异,听这种音乐,不必用“如见大宾”的态度,而只须当作喝酒。我听了一会音乐,好似喝了一顿酒,觉得有片刻的陶醉和舒服。
⑦于是我悟到了,那个朋友所赞叹而盼望学习的音乐,一定就是这种喝酒一般的音乐。他是把音乐看作喝酒一类的乐事的。他的话中的“音乐”及“*琴”等字倘若改作“喝酒”,例如说,“你们会喝酒的人真是幸福,寂寞起来喝一杯酒多么舒服!”那我便首肯了。
⑧但是,那种酒上口虽好,过后却颇感恶腥,似乎要呕吐的样子。我自从那回尝过之后,不想再喝了。我觉得那种舒服的滋味,远不及艰辛严肃的回味的甘美。
21.第③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2分)
a.标示*语 b.标示补充说明 c.标示话题转换 d.标示话语的中断
2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作者认为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是“艰辛严肃”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艰辛严肃”的具体表现。(6分)
1. 需得在一周内把新课练习得纯熟。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如果替换成以下这段语言描写,你认为效果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4分)
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你*得不好,说明练习得还不够。这是学琴必须经历的难关,你现在必须努力练习,将来才能有甘美的回味。”
25.下列选项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要学习和欣赏严肃的音乐。
b.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艺术、对待人生。
c.面对艰辛严肃的学习历程要永不言弃。
d.表达对李先生的敬仰与怀念。
26.文章回顾了自己艰辛严肃的学琴历程后,为什么还要写“同乐会”的经历?请用8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你的认识。(8分)
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28分)
21.(2分)a
22.(4分)比喻(比拟、拟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风琴打开着的状态,表现出“我”去还琴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23.(6分)练琴只能用课余或晚上的时间;“还琴”的日子总是吃不饱饭;“还琴”时心里非常紧张;“还琴”通不过还得重来。等等
24.不好。原文中的人物语言简洁平实,刻画出了一位话语不多而又严格要求的老师形象,符合文章中对李先生的描写;改文的人物语言缺乏个*,与李先生的人物形象不符。(4分)
好。因为替换的语言描写突出了老师对我的教导,而且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和结尾。(2分)
25.(4分)b4分;d2分
26.(8分)参考*:“同乐会”的经历照应了开头朋友的话,使我意识有一些人对待音乐的态度是纯**的,这种态度与之前李先生所传递给我的“艰辛严肃”的对待音乐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进而使作者领悟到*的舒服远不及艰辛严肃的回味的甘美。
评分标准:内容4分【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照应、对比任一点)2分;写出内容上的作用(“明白*的音乐态度”1分;“领悟到艰辛严肃的回味的甘美”1分】,语言2分,条理2分
张炎《八声甘州》阅读*2
八声甘州
张 炎
辛卯岁,沈尧道①同余北归②,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束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③踏雪事请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洲。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抬束,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注]①沈尧道:张炎之友,下面的“赵学舟”也是张炎之友。②北归: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年)张炎与沈尧道、赵学舟等人赴元都为元*书写金字《藏经》,1291年从北方回归南方。③玉关:玉门关。此处泛指北方。
14.简要概括词人赴北途中的景与情。(2分)
15.选出对这首词分析不确切的一项。(2分)
a.“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是说,自己虽身处北方,但却无限思念江南故乡。
b.“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意为自己并非不想借红叶题诗赠友,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致。
c.作者以“芦花”自喻,表现自己“零落一身秋”的凄况,又饱寓着“生不逢时”、“家破国亡”的痛感。
d.“却怕登楼”表现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既期望登楼望远,排遣愁情,但又不堪再见伤心景*。
16.这首词表达的感情与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
14.2分。
赴北途中*天雪地,寂寥无人,两张炎《八声甘州》阅读*三“南人”艰难行进(1分);词人心情忧思无限(1分)
15.2分。a
16.4分。
柳永的《八声甘州》主要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是羁旅之苦(2分);而这首词既表达了对故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又表现了愁怀故国的亡国之痛(2分)。
论阅读*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①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得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②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位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③现在有一些人,你问他人生价值是什么?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④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⑤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⑥现在有一种情形,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人人皱眉头痛,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⑦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孟》,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东北,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文字确也帮不少忙。
⑧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1)
“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根据文章内容,分别说明“动机”“环境”“空气”各指什么。
“动机”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
“空气”________________
(2)
“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6段说,国文程度低落,别字广泛流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和”,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作者一开始就加以引用,是为了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文章的针对*。
b.
“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古香,意存忠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年纪晓岚虽然刻薄,但今天我们更刻薄。
c.
“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这句话的意思是,纪晓岚认为有名为利两条船,作者认为只有一条船,就是为名。这揭示了当时人虚伪的心态,与今人“一味好利”作对比。
d.
作者主张信照科举的办法建立一种制度,使官位利禄都要通过读书的途径获取,从而造成读书的风气。
e.
本文是一篇说理*散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阅读*:
*:4.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