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目标: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理解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建立科学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研究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初步学习并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基本掌握了对于小车在重物带动下的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对落体运动有一定的日常经验。

【课型,手段】:新授课,实行双导教学,探究规律,建构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首先我们来研究纸片的下落。然后将纸片揉成纸团,让其下落。 问题1:纸团和纸片下落的情况有何不同? 问题2:将小粉笔头下落,并与纸团、纸片的下落进行对比。问:运动情况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3:假设没有空气阻力,他们的运动情况如何? 演示实验:毛钱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忽略空气阻力,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问题4: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初速度是零

只受重力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师: 问题1:猜想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问题2: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一定是匀加速运动吗?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板书:运动的规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问题3:如何求自由落体加速度? 问题4:不同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问题5:在地球上的不同点,g是否相同。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计算得出的是蓟县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不同纬度的加速度为什么不同,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专门讨论这一问题。一般在无特殊说明情况下统一按g=计算。 问题6: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某一物体自由下落,推导其在ts末物体的速度公式和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公式。 三.反馈与练习

运用自由落体的规律,利用直尺粗略测出反应时间。

见导纲上问题(备用) 有一小铁球距离地面某一高度自由下落,在最后一秒内通过的位移是9m。(g=10m/s2) 求:(1)小球下落的时间t (2)起落点距地面的高度h 作业:课本P47页“做一做”,“问题与练习”。完成质量检测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2

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的: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知晓其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及其方向,认识到在地球上不同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差异。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

新课教学: 让学生先自学后提出问题

人们通常是如何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 人们常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由其重量大小决定,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这种观点是否正确?错在何处?(轻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小,因此上述观点不准确)。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空间,物体下落的速度如何? 通过以下实验:

使用粉笔头和小纸团进行下落实验

展示牛顿管(钱毛管)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体在无空气阻力的环境中下落速度相同。 结论:只有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才能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强调:这种运动发生在真空中,若空气阻力可忽略,则也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的*质是什么? 通过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我们如何判断一个运动是否为匀变速运动?(△S=常数) 接下来,通过分析课本上的闪光照片:

测量小球的位置坐标X

计算相邻两个小球之间的距离S

计算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通过比较各个△S,可以观察到它们都接近于2。若忽略误差,则△S近似相等,等于一个常数。因此,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运动。 由于初速度为零,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它们同时到达地面。这表明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为向下。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探究自由落体运动3

自由落体运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例,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整个必修一的教学安排上,匀变速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其规律的应用,而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教学则要向学生介绍一种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深刻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灵活应用其规律解决问题。

现就我所讲的《自由落体运动》一课,谈谈自己的课后反思。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引入新课,二是分析论证其运动*质和运动规律。

一.成功之处

1.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让学生能切实的体会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单凭演示实验,学生很难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因此,让学生通过手中的课本和几张纸分别进行两次实验(两物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两次分别是展开、团紧),观察下落的快慢。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并分析出影响下落快慢的原因。进而大胆猜想若排除此因素,结果会怎样?然后用&ldqu;牛顿管&rdqu;实验验证。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敢于大胆进行科学猜想,这点要比教师单纯生硬的直接给出定义效果要好的多。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习新知识

在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ldqu;自由落体的运动*质&rdqu;前,引导学生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纸带的处理方法,提出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后,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作,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认真分析(有发现△x是定值的,有求解并*加速度是定值的),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质。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推导出其规律。温故知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以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ldqu;自由落体的运动*质&rdqu;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作、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教会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不能顾及大多数同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提问,但涉及的人数并不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有别,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按要求完成实验,自然就无法回答问题了,有的学生不会组织语言,还有一些羞于发言的学生,于是课堂提问覆盖面不够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

2.课堂时间有点紧张

这节课学生实验多,为了达到实验效果,所用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课堂教学有点仓促,没有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加尝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