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描绘的是西湖的异样之美。湖水被白雪和薄雾所笼罩,整个湖山仿佛沉浸在纯白的世界中,宁静而素洁。这与西湖一贯的温媚俏丽截然不同,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清绝的画面。

西湖一向以其繁华和喧嚣而著称,但在张岱的笔下,却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景象。他通过描绘白雪和白雾的交融,使得湖山仿佛置身于宁静的画布之上,没有一丝一*的瑰丽,只有纯净的静谧。这对熟悉西湖繁华的人来说,显得格外强烈,如同突然看到原本热闹的舞场变得昏暗而空寂,给人一种异样的印象。

《湖心亭看雪》赏析新解

在描绘景物的手法上,张岱运用得巧妙而细腻。他以不同的视角描绘西湖的广阔和渺小,仿佛是电影摄影师在*作镜头,展示了湖水的空潆和景物的微小。这使得西湖的游览成为一场幻影漂泊于苍海的体验。

作者在十二月的大雪之夜独自游西湖,选择在雪天和深夜,更显得追求孤独之境。他通过这样的选择,似乎在思考人生的孤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人们往往感受到一种孤独,伴随着失落和迷惘。而在自然的寂静中,孤独却变得充实而平静。张岱是否因为挥金如土、纵情嬉游的生活而意识到生命的空洞与疲倦,因此在宁静的自然中寻找生命的依归呢?然而,他并没有明确表达。

最后,作者与两位陌生人相遇于湖心亭,共饮三大白,随即别散,留下一抹难得的机缘。这似乎在暗示,人与自然可以有一种神秘的感通,人与人只要脱离利害,同样可以相互感通。生活中的孤独和亲近并存,而这些都是偶然中的偶然。然而,张岱并没有过多阐释这一点,只是以淡然的态度观赏、体味人生的风景,给读者留下深思。

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2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以下是小编带来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一作: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赏析

本文写景之句可谓千古名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梁衡先生以“巨笔如椽,直扫天际”八字来形容其气势之大,并指出“三个‘与’字连用得极好,反正一切都白了。由于*的区别已无复存在,天地一体,浑然皆白,这时若偶有什么东西裸露出来,自然显得极小。而这小却反衬了天地的.阔,天地的清阔,则又是因为雪的白和多”,道出了这段景物描写的博大意象。

不过,这种广阔的大意象并非西湖本身所具备的,西湖本身只是一个小境界。柳永的《望海潮》中形容西湖为“重湖叠?t清嘉”,西湖经历代不断的疏浚,挖出的湖泥堆成了道道长堤,将湖面划分成了一个个小块,故称“重湖”;西湖四周有南北高峰、飞来峰、天竺山等群山环绕,故称“叠?t”。西湖的面积并不大,湖心岛本为明时疏浚西湖时的湖泥堆积而成,面积亦不大,距离湖岸亦近。但在张岱笔下,西湖却显得无比广阔。这一方面是他用三个“与”字将天地山水融为一体,配合“一白”二字,形成了“清阔”辽远的大背景,另一方面,他使用的“痕”“点”“芥”“粒”几个量词亦使小小的西湖与这片大境界浑然一体。梁衡先生以为这几个词均用以形容“细微之物”,其实不然。这几个量词起于一个“痕”字,“痕”,指痕迹,既然是痕迹,就是若有若无,隐隐约约,让西湖与周围环境的分隔不再明显。“点”,渺小之意,让原本近在咫尺的湖心亭显得可望而不可即;“芥”本义为草籽、细草叶,此处释为后者更恰当一些;“粒”与之对应,都写其小,从而使已经模糊了边界的西湖更显得无边无垠。文中的四个“一”字,呼应前文的“上下一白”,让西湖融入其中;再以一个“与”字,将视角由景移至人身上,自大境界而入渺小一身,飘荡其中,一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小境界中的大意象,就从中而出,而“与”“痕”两字,无疑是其中的点睛之笔,作者的独特之情亦由此而生。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作者的遗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未若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

1.教师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

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集中释疑。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

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可结合配套插图,回放一下雪景的画面。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多媒体显示两段有关描写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一种新的描写方法。(过渡)你们认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写景呢?不是的,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多媒体显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选几个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所提供的画面,其余同学来做一个点评。

2,多媒体出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们认为作者在写景和叙事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明确。

五、齐读齐背,再品味

六、迁移运用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学生背诵《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3,试着运用白描手法,模仿写一段关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吗?要注意情感与景的交融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