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弯路和直路各自的作用。
2、初步了解弯绕的立交桥在城市交通中的便利作用。
3、学习有序地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并用清晰的语言描述。
4、引导孩子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点:
引导孩子辨别弯路和直路的位置,将弯路与直路相联系,理解弯路与直路结合的立交桥如何提升城市交通便利*。
活动难点:
理解弯路与直路的关系和作用,知道城市立交桥是由弯路和直路连接而成,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准备:
故事磁带,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31——34页。
活动过程:
一、我们走过的路
1、老师提问:你们走过哪些不同的路?有哪些弯路,哪些直路?你觉得弯路好还是直路好?
2、孩子们分享自己喜欢的路,并说明理由。
3、刚才有小朋友说喜欢直路,有的说喜欢弯路。现在我有两个专门修路的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二、欣赏故事
1、幼儿边看活动材料边听老师讲解故事的前12段。
2、故事听完后,老师提问:现在你更喜欢弯路还是直路?为什么?让孩子们思考。
3、老师提问:汽车从山脚到山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4、弯弯在城市里修了怎样的路?人们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
三、讨论
1、直直修的直山路没人喜欢,弯弯修的城里弯路也没人欢迎,怎么办呢?
2、孩子们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3、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4、最终,直直和弯弯合作修路,直的部分修成直路,到达路口和山脚时修成弯路。通过合作,他们修出了一条安全的路,汽车再也不容易出问题了。
课后反思:
《弯弯的路直直的路》是一节语言活动,重点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弯路和直路的不同作用。通过有趣的故事,幼儿能够快速理解故事情节。活动难点在于帮助孩子们分辨弯路和直路的位置,理解为什么要这样修路。进而引导他们联想到弯路与直路相连的立交桥是如何提升城市交通的便利。活动让幼儿明白弯路适合陡峭地形,直路适合平坦地面,而立交桥则是由弯路和直路共同组成,是城市交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整个过程通过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弯路和直路,引导他们发挥想象,探索这些道路形态的意义和作用。
此外,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以弯曲或直线的形态出现。比如:弯弯的香蕉、笑脸上的弯眉毛、妈妈用过的毛线团、卷发等;桌子、黑板、门窗的边缘都是直线形态。这些都告诉孩子们,弯和直的形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这种活动,孩子们不仅能看到直与弯在生活中的普遍*,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在弯直的世界里创造和探索,体验这些形态的意义。
小班语言教案2
一、活动目标:
体验作品中小朋友对苹果娃娃的关爱之情。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掌握作品的主要情节。学习如何与新朋友相处。
二、活动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已引导幼儿画过苹果。
三、活动过程:
1. 儿歌表演导入课题:我是一个大苹果。
2. 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倾听。
(1) 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故事:小朋友们见过会说话的苹果娃娃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苹果娃娃》的故事,故事里的苹果娃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2)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
(3) 分段讲述故事并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例如:敏敏是怎样画苹果娃娃的?为什么说苹果娃娃度过了快乐的一天?苹果娃娃还愿意上幼儿园吗?为什么?
3. 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你喜欢上幼儿园吗?为什么?如果我们班来了新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活动延伸:
在游戏活动时组织幼儿分角*表演《苹果娃娃》;并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其它娃娃。
中班语言教案3
神奇的雨伞:一场充满童趣的语言探索之旅
这是一堂以“伞”为主题的语言活动课,旨在通过探索伞的多样功能和趣味仿编,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安全使用雨伞。
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了解伞的多样功能,不仅可以遮阳挡雨,还能变幻出各种奇妙的用途。
2.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词语替换的仿编技巧,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创意。
3. 情感目标: 感受语言和想象的魅力,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4. 拓展目标: 拓展幼儿对伞的想象空间,培养安全使用雨伞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 实物教具: 一把颜*鲜艳、造型美观的儿童雨伞,用于直观展示和互动。
2. 图片教具:
功能*图片:展现雨伞遮阳、挡雨、当拐杖等功能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伞的基本用途。
动物图片:小蚂蚁、小鸟、长颈鹿等动物图片,用于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和仿编。
问号图片:用于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三、活动过程:
(一)奇妙的雨伞: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1. 展示实物,引出主题: 教师手持一把漂亮的儿童雨伞,面带微笑地问候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它是谁呀?”引导幼儿观察雨伞,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雨伞的颜*、形状等特征,例如:“这是一把红*的雨伞,它圆圆的,像一朵盛开的花朵。”
2. 自由联想,拓展思维: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雨伞的用途,并用丰富的表情和语气提问:“如果你有一把这样神奇的雨伞,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我会用它来遮太阳,这样就不会被晒黑了。”“我会用它来挡雨,这样就不会被淋湿了。”
3. 图片辅助,学习新词: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图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图片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新词语,例如:“遮太阳”,“挡雨”,“当拐杖”。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模仿雨伞的不同用途,例如:用手遮挡阳光,用手模仿雨伞打开的形态等。
(二)有趣的儿歌:学习儿歌,感知结构
1. 互动问答,预热儿歌: 教师用欢快的语气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雨伞还能做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儿歌吧!” 教师可以先不直接念出儿歌题目,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例如:“雨伞可以用来遮太阳,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下雨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雨伞来做什么呢?” 等,引发幼儿的期待和好奇心。
2. 完整欣赏,感受韵律: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完整朗诵儿歌《伞能够做什么》,并配以相应的动作,例如:在朗诵“伞能够遮太阳”时,可以将手臂高举过头顶,模仿撑伞的动作;在朗诵“伞能够挡雨点”时,可以用手指模仿雨滴落下的样子。
3. 图文结合,加深印象: 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并逐一出示与儿歌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引导幼儿将儿歌内容与图片内容对应起来,加深对儿歌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朗诵“伞能够遮太阳”时,出示太阳和撑伞的图片;在朗诵“伞能够挡雨点”时,出示下雨和撑伞的图片。
4. 分组朗诵,体验节奏: 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提问者”,一组扮演“回答者”,轮流朗诵儿歌,感受儿歌一问一答的结构和韵律美。例如:一组问:“伞能够做什么?”另一组答:“伞能够遮太阳!”
(三)奇妙的想象:仿编儿歌,激发创意
1. 情境创设,引发思考: 教师出示“小蚂蚁”的图片,并用夸张的语气问道:“哎呀,下雨了,小蚂蚁没有地方躲雨,怎么办呢?”引导幼儿开动脑筋,为小蚂蚁想办法。
4. 鼓励创作,体验乐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其他动物的图片,例如:小兔子、小猫、大象等,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这些动物与雨伞联系起来,创编出更多有趣的故事和儿歌。
(四)快乐的分享:展示成果,巩固学习
1. 个别展示,增强自信: 教师邀请几名幼儿上台,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编的故事或儿歌,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2. 集体朗诵,体验成就感: 将幼儿编的所有新儿歌整理成册,并带领幼儿一起朗诵,感受集体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五)安全的雨伞:学习方法,树立意识
1. 引导思考,关注安全: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使用雨伞的情景,并提问:“我们打开雨伞和收起雨伞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 示范讲解,强化安全意识: 教师示范正确的打开雨伞和收起雨伞的方法,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例如:打开雨伞时要慢慢地打开,不要碰到旁边的小朋友;收起雨伞时要将伞尖朝下,避免戳伤自己或他人。
3. 游戏巩固,寓教于乐: 设计一些与雨伞相关的游戏,例如:模拟下雨天撑伞走路,练习安全避让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安全使用雨伞的知识。
活动延伸:
1. 绘画创作: 邀请幼儿将自己想象中的“神奇雨伞”画出来,并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制作成精美的图画书。
2. 家园共育: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探索雨伞的其他用途,并将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通过这堂充满童趣的语言活动课,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雨伞的多样功能,还学习了仿编儿歌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到了语言表达的乐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安全意识,为他们的成长道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