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湖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教学设计

【课型】:设计·应用课

【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建议设置,考虑花卉纹样的文化内涵及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选择花卉纹样设计运用作为教学内容。教材围绕花卉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展开,让学生感悟民族传统纹样的魅力。在内容上,从花卉的写生,到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手法,从单独纹样的形式,到连续纹样的组合变化,循序渐进并强调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形式上,设置了两个活动,由表及里,由简到难,都注重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渴望成功和被肯定。另外,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相对优势,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这节课让学生分组和竞争来完成学习任务。

1、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2、课前预习、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课后拓展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鉴*传统花卉纹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运用变形与装饰手法设计花卉纹样。

过程与方法:了解花卉从写生到变形的完整过程,学会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一定的组织方法,为生活用品进行装饰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民族传统纹样的魅力;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传统纹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了解花卉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方法,进而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彩笔、剪*等学具:绘画工具、彩笔、白*纸杯、笔筒、预习学案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图,激发情趣

1、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美丽的花,学生欣赏

2、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除了自然界中的花,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花?

(学生回答)

3、欣赏敦煌藻井宝相花纹样,阅读链接,回答问题:

*你认为这个纹样描绘的是哪种花?

*结构上如何?用*上如何?表达了什么愿望?

4、为什么这些花会这么广泛的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花卉纹样的魅力又如何可以延续千年呢?(提示:可以从花的寓意说开来)(学生小组内交流,回答)

因为每种花都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这花是怎样变成漂亮的花卉纹样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的呢?来,一起走近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二、、探究设计方法

(一)、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美丽的花儿怎么变成花卉纹样的?

1、观察与写生:自然界中的花千姿百态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瓣行,把握总体特征。

2、变形: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多媒体演示对荷花的各种变形)

3、还可以运用点、线、面来进行装饰,也可以综合运用(以树叶为例演示装饰过程)

(教师总结板书)

(二)、分层次练习,掌握方法:

1、要求(根据自有条件,任选其一完成)

*请选择一种花的写生稿,尝试运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进行

花卉外形变形。

*尝试用学案上的轮廓运用点、线、面或点线面的综合完成3—4个纹样装饰。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作业展示评价(自评、互评)

(三)、进一步探究:

1、刚才我们完成的小训练就是单独纹样的雏形。

2、制作纹样首先要确定骨式(定义),展示两个单独纹样,对比观察一下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均衡式和对称式

3、接下来,我们就以对称式和均衡式的骨式来进行纹样设计。*教师示范对称骨式的纹样设计:

*了解纹样的*彩和搭*案

四、自主设计

1、把你之前完成的小作业整理成对称式或均衡式的单独纹样(任选其一完成)

填充在学案纸上物品轮廓的合适位置

画在道具上(手套、纸杯、圆筒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作品展示,提出宝贵意见

五、拓展延伸

把你设计的单独纹样连续的摆在一起,会是什么?

将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连续纹样

《分类统计》打扮活动设计2

设计意图:

数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枯燥的活动。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幼儿已渐渐不满足于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满足于教具与学具的*作、不满足于学习10以内的数、不满足于有章有节地学习数学、不满足于在活动室内学习数学等等,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老调动不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与游戏中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如何变“传授为主”为“以幼儿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尝试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场、后*场——树有几棵?前、后*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的几根?绿*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记录与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的,让我们再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的、6辆白*的、2辆红*的;自行车3辆,1辆绿*的、2辆白*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

此活动选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孩子们的积极*、主动*得到充分地发挥,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案例点评:此活动选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孩子们的积极*、主动*的到充分地发挥,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落花生》教学设计3

深入挖掘《落花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等8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6个词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分角*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理解,了解花生的特点和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弄清课文的主次。

2. 难点: 想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常识的资料。

2. 教师准备落花生和其他果实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生字卡片。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 回顾旧知,激发思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识了“落花生”一家,谁来说说你对课文中哪些词语还不理解?

文章中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到困惑?

2.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齐读课题,请同学说一说,你觉得课文围绕“落花生”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

3.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精读细研,体会思想 (约30分钟)

1. 默读课文,感知详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详细地描写了哪一部分内容?哪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引导学生发现“议花生”是详写重点)

2. 品读细节,感受喜悦:

请大家带着“收获的喜悦”再次朗读描写收获花生场景的段落,你觉得哪些词语能够体现出家人们的欣喜之情?(引导学生抓住“居然”等词语,体会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和喜悦。)

3. 小组合作,探究特点: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花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外观、生长环境、用途等方面进行思考)

4. 对比阅读,凸显可贵:

(1) PPT出示第10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花生的哪些用途?除了课文提到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吗?(鼓励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进行补充)

(2) PPT出示图表,引导学生对比花生和其他果实的不同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 对比项目 | 花生 | 桃子、石榴、苹果 |

|---|---|---|

| 位置 | 埋在地里 | 高高地挂在枝头 |

| 外表 | 矮矮的 | 鲜红嫩绿 |

| 有无果实 | 挖起来才知道 |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

(3) 出示花生和其他果实的图片,请同学们分角*朗读,一位同学读描写桃子、石榴、苹果的句子,一位同学读描写花生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笔墨描写桃子、石榴、苹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突出花生的朴实无华和默默奉献)

(4) 再次朗读描写花生的句子,你对花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5. 品味语言,感悟父爱:

(1) PPT出示父亲说的话,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体会“只”字的表达效果: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学生理解“只”字强调了“体面”与“有用”的矛盾关系,突出了父亲的教育重点,即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要注重内在的价值)

6. 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像本文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你在哪些课文中还学到过?请同学来说一说。(如《荷花》赞扬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墨梅》借墨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孤芳自赏的品格)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有了怎样的理解?(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2. 小练笔,学以致用:

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的人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你发现了吗?请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可以是清洁工人、老师、医生等)

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 —— 期待

收花生 —— 惊喜

议花生 —— 做人要像花生一样有用,不要只讲体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表达。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