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父亲驾驶,载着举家远赴苏州游玩。途中,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抵达苏州后,首站便是寒山寺。此时,天降瓢泼大雨,母亲言道:“此雷阵雨宛若吾等面庞,说来便来,说停便停。”话音刚落,雨势果真转歇,出乎意料。雨后,树木葱茏,空气清新,美景尽收眼底。游客如织,或掏相机留影,或驻足观赏,快门声不绝于耳。

游寒山寺作文范文

据导游介绍,寒山寺坐落于苏州城西枫桥镇,始建于六朝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逾 1400 载,原名“妙利普明塔”。相传寒山与拾得曾自天台山来此主持,更名为寒山寺。

寒山寺还有一处独特之处,即门扉朝西而开。导游解释道:“一则与西方印度的佛祖心心相印;二则因京杭大运河在寒山寺西侧,方便皇亲国戚乘船来寺烧香往返;三则为防火灾时可取京杭大运河河水救火。”

沿寺而行,钟声悠扬,导游言:“闻此钟声,便可一生平安吉祥。”我心生欢喜。随后,登临大雄宝殿,但见古代建筑错落有致,奇特的是房顶上布满了钱币。我也学着将一枚一元钱抛向另一座房顶,母亲笑曰:“长大后定能大富大贵。”我欢喜不已。

临行之际,不禁忆起唐代张继所作《枫桥夜泊》一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游铁山寺的作文800字2

晨光熹微,我们坐着大巴,来到了盱眙铁山寺。

到了铁山寺,我们便争先恐后地涌下了车。刚下车,我便看到了一座拱形的大门,上面写着铁山禅寺四个溜金大字。还没进门,我似乎闻到了花草的清香,这使我对里面的景*充满了好奇。

接着导游姐姐带我们走进大门,我环顾四周,只见把铁山寺围起来的山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然后,我们走上了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在小路上,我感受到了沙沙的竹林声,闻到了花和草的清香,聆听着小鸟歌唱的声音。我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真想张开双臂,拥抱大自然。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环境,听到大自然的歌声。城市里,基本上是高楼大厦。而今天我见到了这么美的大自然。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孔雀园。孔雀的羽毛像一把把美丽的小扇子,长长的拖在他们的身后。很多人都被雄孔雀那美丽的羽毛深深吸引了。禁不住拿起照相机,准备把那迷人的孔雀拍下来。孔雀似乎知道有人想拍他的身体,立即做了一个迷人的造型。被照过相的雄孔雀像一个个傲慢的绅士,踮起脚尖,好想再对我们说:“看,我多么漂亮,有那么多人想给我照相呢!”听了这话,我便产生了一个好奇心,想看一看那位傲慢的绅士是怎样吃食物的。于是,我从包里拿出一些食物,选了一个最漂亮的孔雀,走到它的面前,他呆呆地看着我这位陌生的来客,于是,我拿出食物在它眼前晃了晃,谁知道,它看都不看我一眼,转身就走。好想在对我说:“你这些吃的算什么,我早就吃过饭了,我可不想吃你的东西。”哎,为是没有成功,气的我直跺脚。

后来,我们又过了吊桥。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等我们出铁山寺大门的时候,从远处传来了一震震鹅叫的声音,好像在跟我们告别。这让我想起了骆宾王的一首诗《咏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这次去铁山寺的活动令我流连忘返。接着导游姐姐带我们走进大门,我环顾四周,只见把铁山寺围起来的山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然后,我们走上了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在小路上,我感受到了沙沙的竹林声,闻到了花和草的清香,聆听着小鸟歌唱的声音。我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真想张开双臂,拥抱大自然。

《游金山寺》译文及赏析3

《游金山寺》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ufo,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译文1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译文2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我为官出游随江水飘然东流。听说此地大潮打起的浪头足有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存在。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我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的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身在外满是乡愁,只恐难寻回家的归舟,山上的僧人苦苦挽留欣赏山中落日美景。微微风里波涛万顷,荡漾起细鳞,空中的晚霞恰似排排金鱼鱼尾一样红。江中月亮刚刚还是生起的,二更时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漆黑。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通明,飞腾的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飞。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辩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是什么呢。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莫非是江神责怪我顽恋世俗吗。感谢江神,但我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我定会归隐,江水可以为证。

赏析

《游金山寺》以望乡怀归为主旨,写景也好,抒情也好,想象也好,用典也好,都为阐发这一主旨服务,因而韵味深长,颇有特*。这是一首以文为诗,雄健非凡的作品。全诗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两句一联是对偶句外,其余全是散文句式。故“他人抄袭不得”。

诗人以江水为线索(全诗用了十个“江”字),把思乡之情贯穿起来。开头是“我家江水初发源”,开门见山点出江水。诗尾说“有田不归如江水”,仍然扣住江水收束全诗。江水的行程犹如诗人的宦游生活历程。中间以“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两句充满深情的“望乡国”三字与开头的“我家”和末尾的“归”字相照应,结构十分严谨。除“江水”外,全篇还有“江如海”、“江南江北”、“江月”、“江心”、“江山”等,“江神”出现了两次,共用了8个“江”字,加上头、尾两个“江”字,共10个。在这不长的一首诗里,作者不怕相犯,是有意重复,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宣泄郁抑不得志的情感,表露辞官归隐的愿望。这种在修辞上的回环复迭,不同于一般的重复。

吟诗作赋,用词固在灵活多变,但这也不是千篇一律。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联用了三个“黄鹤”。通过古今对比,有力抒发了诗人登楼时的怅惘之情。同样苏轼连用10个“江”字,也是突出了思乡怀归的执着情绪,却一点没有单调呆板的感觉,而且“江”字的连续使用,也显示出该诗针线紧密,语意贯通,层次分明,于豪放不拘中看出他笔法森严。特别是最后两联,句句有“江”,每个“江”字都紧扣着诗人厌倦仕途的思想感情。所以纪昀评点说:“首尾谨严,笔笔矫健,皆短而波澜浑阔。”

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幻景与现实相结合,意象巧妙,变化莫测,这也是本诗的一大特*。作者先从“潮头一丈高”的想象落笔,并且用“天寒尚有沙痕在”所见作证,极力渲染江涛的汹涌澎湃。不仅描绘出大自然无比壮丽的景*,而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起落不平的*生涯和翻滚不宁的心境。“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这与上联相仿,从现在写到过去,从实写到虚,也就是从眼前景*落笔,而后叙述想象中的情景,仍然从波涛的起落寄寓自己宦海升沉的无限感慨。而坚定不移的“石盘砣”让人感到这是作者人格的生动写照。以上两联都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而虚实的安排也不呆板,或先虚后实,或先实后虚,这也体现出变化了。

幻景与现实结合,在诗的后半部分从“江心似有炬火明”到结束,作者使用了这一手法。以江心“飞焰”为契机,把描写的对象从实景扩大到幻觉的领域,笔墨酣畅地抒发了自己思乡怀归的迫切心情。“非鬼非人”“江神见怪”等句,似乎荒诞不经,其实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动荡、矛盾、痛苦。作者的幻觉竟是那样的虚无飘渺,其实这是在夜以继日的思念之后,所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想的多,想的急切,也就想的离奇了。因此,有关归隐的幻觉描写,可以说是极其真实的表现出作者厌倦仕宦,可望安定的迫切心情。全诗共12句,四句一换韵:“海”“在”押韵,属仄声韵;“楫”“日”、“细”、“赤”押仄声韵。这样平仄相间,可见声韵参差之妙。后面诗句,是两句一换韵,变化快,音节急促,与诗歌所表现的那动人的心魄、心弦的内容相称。总之,苏轼诗风雄健,奔放灵动,想象丰富,奇趣横生。该诗从寄宿漫游写到金山登顶,从断霞半空写到二更月落,从江火通亮写到怅然归卧,从江神见怪写到指水为誓,或实,或虚,或看,或想,从无生有,如图如画,真是神笔巧夺天工。这是一首颇能代表苏轼诗歌创作风格的一首七言古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