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
《梅花魂》教案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外祖父与梅花的联系,探讨外祖父所经历的几件事。
(3)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情怀,理解梅花坚韧不拔、不畏风雪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的主旨。
难点:体会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感,并领悟梅花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1)学习准备:小黑板
(2)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查阅生字词。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梅花历来是文人诗歌和画作中的常见题材,它经霜傲雪、不畏严寒,象征着高洁的品质。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梅花与外祖父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并简要解释课文主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展示个人理解
1. 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时使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读准字词,确保流利、准确。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些故事?请在读书过程中作好标注,并与同桌讨论。完成后,回答下列问题。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 检查自学成果。
教师提问:课文中外祖父经历了哪些事件?
① 阅读唐诗宋词。
② 观看梅花图画。
③ 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感到痛苦。
④ 收到梅花的墨画。
⑤ 收到绣有梅花的手绢。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情感
在了解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位远离故乡的老人如此钟爱梅花?接下来,让我们重新审视课文,感受外祖父深沉的爱国情感。
反复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 外祖父为什么喜爱梅花?
2. 梅花的品格体现了什么?
3. 外祖父希望我成为怎样的人?
五、自学与展示
1. 学生查找课文中外祖父赞美梅花的段落,并分享理解。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 检查自学成果。
学生朗读并汇报理解课文中的三大问题。
六、当堂训练
1. 选择正确的读音
漂泊(biāo bó) 玷污(diàn wū) 眷恋(juàn liàn) 衰老(shuāi lǎo)
2. 按要求写句子
(1)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的梅花。
缩句:
(2)我想起了外祖父。
扩句:
(3)仿写句子: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
仿写:愈愈愈。
七、学习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进行学习?
梅花: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梅花魂》的教案3
一、 丰富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有的导入设计以播放《梅花三弄》乐曲,引出“梅花”与“魂”两个关键词,并让学生自由评说感悟。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初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略显单薄,缺乏与课文内容的深度关联,难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1. 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海外华侨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侨,最思念家乡的什么呢?进而引出“梅花”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寄托着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 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可以用充满情感的语气朗读课文片段,例如描写外祖父看到梅花时的神态、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外祖父对梅花如此情有独钟?“梅花魂”究竟指的是什么?
3. 结合学生实际,拉近距离: 可以开展“家乡印象”主题分享活动,鼓励学生讲述家乡的风土人情、特*美食、难忘经历等,并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我们身处异国他乡,会思念家乡的什么呢?
二、 深化词句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现有的教学设计对词句的处理较为简单,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缺乏深入的讲解和分析,不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更难以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1.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例如,对于“缕缕幽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缕缕”来形容梅花的香味?“幽香”又有什么特点?通过品味词语,体会梅花香气的淡雅、悠长,以及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 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情感: 可以采用朗读、表演、绘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角*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3. 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梅花的诗词、故事、传说等,感受梅花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借“梅花”表达的深刻内涵。
三、 创新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现有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回答为主,缺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
1. 开展角*扮演,体会情感: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扮演,例如扮演“我”和“外祖父”,模拟课文中对话场景,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 设计探究问题,引导思考: 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你认为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外祖父身上学到了什么?”
3. 开展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梅花”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例如写诗歌、画梅花、制作手抄报等,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现有的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难以满足学生的个*化学习需求。
1. 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例如基础目标、提高目标、拓展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2. 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 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例如,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进行朗读训练,巩固生字词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提供个*化的学习指导: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个*化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