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清晨,我们兴致勃勃地前往机场参观。一路上,同学们雀跃不已,蹦蹦跳跳地前进。
抵达停机坪后,大家好奇地环顾四周,目光都被停放的飞机所吸引。我们兴奋地跑向一架飞机,它的庞大规模令人惊叹。我禁不住幻想,如果能乘坐这架飞机,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体验!
正当我们围着飞机东张西望时,老师告诉我们,飞机即将起飞,将进行表演。
同学们排成整齐的队伍,目不转睛地盯着即将起飞的飞机。过了一会儿,飞机发出一声轰鸣,随即在跑道上加速滑行,最终腾空而起,飞向蔚蓝的天际。
随后,在一位叔叔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一架“退役”飞机。他允许我们登机。一踏入客舱,我便迫不及待地坐在了沙发上。刚一坐稳,一个淘气的小伙伴大喊:“各位旅客,飞机即将起飞,请系好安全带。”几个同学真的系上了安全带,他们的样子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中午时分,我们离开了机场。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憧憬,何时才能真正登上飞机,体验在空中翱翔的快乐。
污水处理场参观记2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踏进了梅村污水处理场的大门。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这是污水处理场的“心脏”——污水情况控制中心。在这里,我们跟随解说员的引导,一边仔细观看着污水处理结构图,一边聆听着对污水净化过程的耐心解说。据了解,这里处理的污水中,70%是工业废水,30%是生活废水,而采用的是先进的CAST污水处理工艺。
我们沿着楼梯往上走,首先来到了集水井。在呼哧呼哧的机器旁,几个窨井敞开着,里面盈满了污秽的水和令人作呕的气味。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清除污水表面的浮沉物,然后用大推车将其运走。经过第一次处理的水被泵送至切换井,从中分配到曝气沉砂地,进一步去除更微小的浮沉物,然后进入初沉池沉淀,第一级处理就此完成。接着,我们进入了二级处理区,这一阶段不仅能够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有害物质,还能实现除*脱氮的功能。
看着汹涌的污水,我不禁对那些不辞辛劳的工人们心生敬意。随着处理的进行,污水变得越来越清澈,空气中的臭味逐渐消散,那种刺鼻的气息也逐渐远去。最后,我们来到了消毒池,这是污水经过最后一道程序,通过过滤和加*处理后,水变得清澈透明,然后被排放到河流中。
在回程的路上,我的心里充满了各种思绪。“如果没有这些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工作着的人们,将污水处理成干净的清水,那该有多么值得称赞啊……”我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之中。
参观记3
我们在十月八日前往参观了“未来主义百年展”。在此之前,老师要求我们先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在网站上找到了大量信息,包括未来主义宣言、代表*作品以及最重要的诗人马里内蒂和其他画家的介绍。
当天参观展览时,我们来到展厅,由导游员林先生负责解说。他非常细致地解读了每一幅未来主义代表作品,涉及到了空中欲望、圣火传递者、芦格车站的列车和夏天等多种画作。导游员还向我们介绍了未来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噪音、线条和速度。其中,我特别喜欢的作品包括空中欲望、芦格车站的列车和圣火传递者。
我为什么喜欢空中欲望呢?因为它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飞机驾驶舱的内部,而外面的背景则呈现出蓝*调,有些区域是浅蓝,有些则是深蓝。我发现背景中隐藏着三位女*,它们都呈现出浅蓝*。此外,由于当时*禁止画家绘制抽象画,但画家们仍渴望表现抽象的意境,因此在画作的背景中,画家描绘了抽象元素,这也是我对他的一点钦佩之处。
我为什么喜欢芦格车站的列车呢?因为作者将列车与轨道的摩擦场景刻画得非常逼真。他将蒸汽表现为白*的浓烟团,甚至将光线的折射效果也绘制得栩栩如生。观赏者仿佛置身于画作之中,感受到一切都是真实的,这确实体现了未来主义的代表作风范。
我为什么喜欢圣火传递者呢?因为画中出现了许多双手、双脚和残影,表明圣火传递者正在奔跑。导游员解释道:“只要画家在创作时是动态的,那么这幅画就属于抽象派”。此外,画面中双手和双脚周围都充满了风的表现,暗示着其高速奔跑。整体而言,这幅作品最突出地展现了动态感,这也是我喜爱它的原因。
我认为,对于过去的人们来说,未来主义可能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它已经不再那么遥远。过去机械化的元素相对较少,同时以往的绘画往往是在有了具体画面之后才有相应的思想。而未来主义的绘画则完全颠覆了这一传统,它的诞生是源于对未来思想的先行探索。此外,未来主义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常常是以前人们难以理解的。它可以描绘出未来世界的景象。遗憾的是,在1944年,马里内蒂去世,未来主义也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