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诗歌现状确实令人担忧,诗歌数量不少,但可称为诗歌的却不多,这从反面又印证了诗歌评论的软弱无能,评论的导向功能,已经大大“滑坡”。目前的诗歌评论已经出现了很多弊端,改良诗歌评论环境刻不容缓!

当下许多评论家已经达成了“共识”:诗人笔下的诗便是好诗,诗人们都是“吐莲花”或者是“喷珠玉”的。评论者首先看的是诗人的分量,诗人的头衔。只要是诗人的诗,便无形间被赋予了神圣的蕴涵。

关于当下诗歌的解读(优质7篇)

就拿舒婷的《致橡树》来说吧,“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如果说是被解读成简单的爱情诗的话,那么也许别人便有资格说你肤浅了,因为很多人把这首诗理解为爱国诗。因为这是诗人的作品嘛,诗人理所当然是品德高尚、思想觉悟高的人了。但我们不妨回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1977年的一个夜晚,一位老诗人和舒婷散步聊天,谈起他一生所遇到的女*:漂亮的就不温柔;温柔的又没有文化;温柔又有文化的却不漂亮。他抱怨自己没有找到完美的女*。舒婷听后很气愤:“为什么要男人来选择女*,女*也可以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她当晚就写了《橡树》(后改名为《致橡树》)。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当时并不是为了表达对祖国真挚的爱,而是单纯的写爱情的*,男女的平等。明显这些评论是片面的,是麻木的随波逐流下的敷衍。

再如赵丽华的诗歌,也大同小异的被赋予高尚的品质。例如《我在树下发现了一只蚂蚁》,很多评论家就把它理解为是关注微小的情*。自由诗体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但不是*的产物,几十年的发展难有成功和不朽之作,新诗那种没有格式没有韵脚白花花的东西是民族文学的体裁吗?那为什么评论家给予那么高的评价,给小头戴大帽呢?虽然说诗的好坏没有绝对的审美标准:至于说到诗的好坏,当然没有绝对的审美标准。我个人读诗的心得是,越丰富的文本往往越是好诗。我是赞同这一说法的。但赵诗似乎文本过于平凡,甚至没有足够的意象,让读者去想象。只是简单的为自己做广告,将自己置于“高品位”行列。

这种把诗人的诗歌过分推崇的评论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诗歌的多方面发展。一首又一首的“好诗”使我觉得“诗评实在可畏”!当下诗歌评论缺乏争鸣,大多诗歌评论家,只求“相安无事”,随波逐流,以致诗歌评论停滞不前。

韩寒:“大部分的现代诗其实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拆成一句一行写,而所谓比较大师的或者先锋的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每句句子的顺序捣乱了再拆成一句一行写。”此观点把诗歌向畸形的深渊淹推进,在当下的诗歌现状是不可取的。

一个很安分的诗人为了发一个帖,都要以“我不骂人,只贴诗”为贴名,说明了现在*某些诗歌*的“骂”风之盛!说明当下诗歌评论一片废墟。

前段时间,闹得烽火的“梨花事件”,有的人把这些诗歌捧得过于崇高化,有的人却把这些诗歌打入*层地狱。“在我并不算狭窄的阅读视野里,赵丽华是最具内涵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作几乎从所有角落抵达读者的内心。”这是对赵丽华的诗歌过于赞扬,并没有提出任何的质疑。但社会中还有很多清醒的人,新浪网到2006年10月10日为止的调查结果:你怎样评价赵丽华写的诗?


解读你诗歌2

1、读你

听不到只言片语,甚至没有半点声响

安静是此刻画面独创的意境

从蝴蝶泉边一路荡漾而来的涟漪

飞入你的双眼,晕开一季活泛的春情

一缕轻柔的光波嵌入发丝,墨玉一般

时间的车轮隔空驰去,只因怜惜

顺着你的目光探寻,不远处

那片旷野里开出一朵娇羞欲滴的桃

嘴角微微上翘,划出优美的月牙弧

这彻骨的暖流击退所有北国春寒

或许,应该*奏一首舒缓的乐曲

欣赏月光与咖啡在你的唇边完美相恋

2、海子

一个活着的.名字,他为诗歌碾骨饮血

那一段人生没有几人能懂

孤独地啃食数载月光

春天确实很冷,逼迫灵感海水般咆哮

铁轨无疑是*凉的,掺杂着冷酷

不过,他却仿佛寻觅到了涅??的指引

两条平行线扎进地心深处

尽头,一树花下住着不老的诗者

不知为何三月便雷声炸响、雨水泛滥

泥土之下暗流在伤口涌动挣扎

叹!陌上柳如青丝,诗句枯*如枳

眼底的此番季节因他缺席而残败不堪

3、消息

昨夜的那场春雨喋喋不休

街头蜷缩的老妪和万家灯火一同熄灭

空气中没有埋怨,抑或眷恋

拥堵在嗓子眼里的绝望种入黄土

没有道听途说,也不用去捏造

消息肯定一直存在,就像卑微的生命

有些种子很难生根发芽,比如……

佛说,只要播种总能收回点什么

道旁青草长出嫩芽,这是春之口信

田野麦浪滚滚,演绎六月丰收的喜讯

消息是有的,有些生长在荒漠

就像热闹街区独自跌落的那只手

4、灰烬

看不出你的前生。或许是

庭院里一朵花,以及崖边的狗尾巴草

也可能是准备上路的野鬼孤魂

归根到底逃不出腐朽破旧的命运

与飞蛾扑火的故事同病相怜

一切不想放下的结局都灰飞烟灭

也许,燃烧不是你唯一选择

火光中榨取出来的忧愁,灼伤几寸念

我站在四月的转角,静守年轮

等待打探后世的秘密

如若奈何桥头有一人相陪

那就与花与草在这个春天滋滋地燃烧

1.想你读你诗歌

2.有关于读你诗歌

3.《读你》爱情诗歌

4.诗歌欣赏:秋日读你

5.檀香诗歌读你

6.读你经典诗歌

7.月光下读你诗歌

8.读你的现代诗歌


顾城诗歌解读3

导语:顾城绝对是一个让我感到陌生的诗人。他孩子般稚气的语言,他淡漠尘世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生命出人意料的终结,让我对他的精神世界捉摸不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顾城诗歌解读,欢迎借鉴!

1自然之我

《蝉声》

你像尖微的唱针,

在迟缓麻木的记忆上,

划出细纹。

一组遥远的知觉,

就这样,

缠绕起我的心。

最初的哭喊,

和最后的讯问,

一样,没有回音。

且不说那些少年天才的作品,从这首写于十五岁的《蝉声》中就能看到,顾城的天*之一就是与自然对话,惯于捕捉那些自然的讯号,“尖微的唱针”,以此来与个人进行交流、共鸣,“划出细纹”。这个特点也是贯穿于他的生命始终的——顾城在诗中不断地与世界进行对话,或者说,不断地输出他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与其他的“人”的交互极少。就连后来那首被广为传颂的《远和近》也是如此: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其中,让顾城觉得有诗意的,并不是“你”,而是“远和近”的比较,并且,其中隐藏着人与人的疏远,以及人与自然的亲近,“对人*复归自然的愿望”(顾城语)。

2文化之我

《我是一个任*的孩子》(节选)

我是一个任*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所谓“文化”,固然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顾城大量学习了东西方文化并加入诗里,但最重要的是,顾城所能理解到的“文化”,其中最主体的一个因素便是与人、与社会的交流。所以,顾城这个阶段的诗里,才会出现“东方民族”、“北方”、“父辈”、“山岭”、“母亲”这样的词汇,当然也还有各种诗选收录的《一代人》: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像这种调*的作品,在顾城的创作中其实是比较少见的。我疑心这是他为了突破而强使自己进行改变的结果,因为在此之后,这样的呼喊就变得很少,顾城又开始回到自我,进行纯粹的个人抒情。

3无我

《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无我”是顾城对自己一种肯定的描述,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无我”并不是他的境界达到了某种高度,而只是顾城打破自己心结的一种姿态。在这阶段中,他真正的回归自我了,抒发感情不再有什么限制,想象力和反文化也不再是为了刻意消解什么,一切都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而他的感情写得真正又细致又好的作品,也并不是非常之多。

顾城的一个问题就是情感流露太少,或者说,总是隔着一层,像他给木耳写的绝笔书,自然而亲切,相比于其它的诗,反而更近于“无我”的状态。

1.顾城诗集解读

2.解读顾城的诗

3.顾城的诗歌

4.顾城诗歌

5.顾城诗歌:门前

6.诗歌生日顾城

7.顾城的优美诗歌

8.顾城诗歌大全


关于教师节的原创诗歌及来源解读4

老师,赞歌送给您

九月,秋风飒飒,秋叶飘飘。这是秋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回报的季节……老师,就是这季节的主题。

“老师”,是我们开始成长时的第一个台阶。是她,把我们从懵懂带入成熟,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她使我们的人生开始有梦,我们的生命也因为梦想和期待而不再空白……9月,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不要忘了对老师道一句深深的祝福。

老师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老师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大家都说老师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其实,老师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他们,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有了老师,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秋*,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教师节美文】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献给恩师】

感谢您没使学习变成劳作而成为一种欢乐;

感谢您让我明白自身的价值;

感谢您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专长

而且让我把事情做得更好;

感谢您帮我驱走我对不理解事物

的恐惧一一一而且说服我

去透彻地理解它们;

感谢您成为一个我能永远信赖的人

在生活中遇到麻烦便会去求助的人。

*和贪婪的映像将我们团团围住。

它们在拼命捶门,

但我们在这儿非常安全。

在这块小小的空间我们学会相互尊重思考,学习,捉摸和创造。

您将美放入我的手中,那就是我的开端。

您,我的老师,给我教诲,想象,见识,由此营造起我的一生。

在一个愉快学习的课堂上有一种令人悠然陶醉的感觉。我们得到了这种感觉。

【教师节由来】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外国教师节】

委内瑞拉——每年1月15日定为教师节。这天除庆祝大会外,还有向教师献花等敬师活动。

泰国——每年1月16日定为教师节。这天全国学校放假,隆重庆祝。各地的庆祝仪式上,向当年退休和刚参加工作的教师颁发奖状并献花。捷克、斯洛伐克——每年3月28日定为教师节。这天前后的一周之内,全国广泛而隆重地举行尊师重教活动。国家向优秀教师颁发勋章。

德国——每年6月12日定为教师节。各地开展尊师敬师活动。

匈牙利——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教师节。节前,国家要召开教师代表大会,表彰和命名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的还颁以重奖。

朝鲜——为纪念金日成主席1977年9月5日发表《社会主义教育提纲》,将这天定为教师节。

印度——每年9月5日定为教师节,而每年11月14日的印度儿童节同时定为印度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美国——每年9月28日定为教师节。这是中美建交前的1971年由美国两院法定通过的。

前苏联——每年10月的第一个周日定为教师节。


解读《少年》诗歌5

你又想起某个夏天热闹海岸线

记忆中的那个少年骄傲的宣言

伸出双手就能拥抱全世界

相信所有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一切看起来都不会太遥远

转眼之间过了几年

轻浮的语言都已经慢慢沉淀

即使难免会变得更加洗练

我们不曾妥协

那是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

幸好还可以坚持当时的信念

世界尝试改变

当初的那个少年

那是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

当你站在那个夏天的海岸线

我们的心里面

那个偏执的少年

——《少年》

想想很多事情都像那个记忆中的少年,许多年之后漫漫沉淀。那些绚丽的让我们迷茫的未来,却是在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我想,我们不曾妥协,只是茫然.广阔得不能拥抱的世界;真实得不敢相信的梦想;和那遥远得虚幻的少年.我们不再轻浮,不再冲动,只是静静等待,那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也在很久以后想起很久以前的那些人们,总感到一阵陌生.承诺和信念不能兑现,即使难免变得更加洗练,却在蓦然回首间,那个少年,依然没变,依然站在那个海岸线,守望信念,那却是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那些我们心里面本以为不愿忘记的事却一点点地变得不见,像是一些黑*的墨水不断滴落地面,不断扩大,扩大到我们不能容纳;然后渐渐变得惨白,惨白到不能释怀,最后沉淀。


《解读》现代诗歌6

柔和的灯光属于夜晚

百草枯萎

日记泛黄

一段封存的往事打开

潮湿了心田

影子和影子对话

心跳平缓

这些老死不相往来的过去

被照进现在

应该把灯光再调暗

可以

隔离外面的狗叫声

——就好比吃了副作用的*片

突然一页的空白

不知该续怎样的前缘

想起那个嘎然而止的冬天

就像此刻凝滞在内心深处

你定格的脸

竟然没有勇气翻开那一页枯萎

光晕暗淡

能看到光中有泪

泪中有歌

差点就忘记了初心

一切依稀尚在

我已没有力气再返回起点

谁会相信一个影子的告白

和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


解读唐朝诗歌中的情诗7

总觉得唐诗中的情诗相对于婉转缠绵的宋词而言,让人体会到的是另外一种风格。仿佛多情的宋词是淡雅多彩、细细描绘的工笔画,而唐诗之言情,更像是气度严谨、凝练简洁的国画。于寥寥数笔中勾勒出巴山楚水,古柏青松,更留出山水之余的空白,只觉远天之外余味未绝,别有一番风采。

先说说李白的诗吧,他的诗作中虽说情诗不多,我却觉得那不多的几首真是篇篇精品,纵然只有一篇传世亦足以扬名。就拿他的《秋风词》来说,开篇四句的神来之笔,“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便立时让人觉得气度非凡,想来已经有人忍不住将那四句化为丹青妙笔了吧。最后两句“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更是将心中的反反复复寻寻觅觅化作了一声长叹,把握之准,入木三分,说是千古名句也不为过吧。

至于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语浅情深,看似平淡无奇,却如老酒一般,初时并无异处,然历久弥香。高手之作,大抵如此。这本是赠友之作,可是人们平时更容易把它当做情人之间的寄语来理解。其实想想也无不可,酒意既然并无二致,又何必在乎酒杯呢。管它是什么样的酒杯,有此好酒,便已足够。

让人为之惊叹为之倾心的优秀诗作也不仅仅只出于李杜等人之手,其他人的大名在文学史上、在中文系的教科书上自然都是有的,只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不太了解罢了。在这些我们本来不了解的诗作之中,却不乏精品。比如唐末张泌的《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在我看来,这正是典型的唐诗风格,凝练简洁,余韵悠长,于寻常语言之中藏下了如此委婉细致的情感。佳作不须多,一篇惊天下!只看这首小诗便觉得,至少从这首诗的表现来看,张泌的“文词清丽”只怕不弱于小杜。其实这一类作品真是不少,也可能是“越读越多”吧,因为很多妙处是一时之间体会不到的,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读不懂的情况,只有当自己懂得了,或者是有了经历,有了感慨,才能读懂作者的感慨,才能读出那些看似平淡的诗作的妙处。

几年前看过王力先生的一首诗,《题*历代诗话选》,“诗家三昧不难求,形象思维孰与俦。南国永怀花似火,西楼独上月如钩。萋萋芳草添游兴,滚滚长江动旅愁。情景交融神韵在,不须雕饰自风流。”王老形象地阐述*古典诗歌重形象思维的特点。毛主席在给陈毅的信中也谈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由此可见,唐诗之所以成为唐诗,是有它的道理的,那种凝练简洁,那种清丽自然,至今让人高山仰止。查礼在《铜鼓书堂词话》中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此言大为有理,然而并非是说唐诗便无法言此等委婉细微之情,更何况并非所有心绪都要“委婉形容之”,像凝练含蓄的唐诗那样,像善于留白的国画那样,要的就是那山水之后的空白。因为有的时候,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