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千百年来的传承

春节,我国最古老和重要的节日,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固定的风俗习惯,承载着人们对辞旧迎新、祈福納祥的殷切期盼。

春节风俗 初三作文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春节扫尘的风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俗话说“尘”与“陈”谐音,扫尘寓意“除陈布新”,驱除霉运和晦气,迎接崭新的希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忙着打扫环境,清洗物件,营造欢乐祥和的迎春氛围。

贴春联

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以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描绘时代背景,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节期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会挑选寓意吉祥的春联张贴在大门上,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春联起源于宋代,明代盛行,清代达到思想*、艺术*的高峰。春联品种繁多,根据使用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民间还有剪纸贴窗花的习俗。窗花烘托节日气氛,集装饰、欣赏和实用功能于一体。窗花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吉事祥物和美好寓意,为节日增添喜庆和繁荣。

同时,春节期间还流行贴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福气和福运,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安康的渴望和祝福。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这种期盼,民间还将“福”字倒贴,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人们也常将“福”字精描细琢成各种图案,如寿星、寿桃、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春节的风俗作文300字2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的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客家人的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到了十二月二十五后,我们都叫“入年界”意思就是过了今天新年就算是到来了,所以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己的家里,打扫卫生,办年货,酿豆腐,做煎堆(年糕)……

到了年三十的除夕之夜,各家各户都会在子时一到时,争抢第一个点放鞭*:我们当地叫“打头*”。而到了年初一的早上,打开门的第一件事也是放一串鞭*,这就叫开门红。我们客家人把年初三称为“穷鬼日”,那天,把堆积的秽物彻底干净地清扫出去,叫“送穷鬼”。

到了正月初四。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农民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

这就是我们客家人的过春节风俗。

春节食俗3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