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这套精美的《感恩故事》系列丛书,我不禁被里面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感动了,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复。

其中,有一篇名为《负重,才不会跌倒》的小故事让我深深震撼。《负重,才不会跌倒》讲述的是一艘货船在卸货后,途中遭遇了风暴,但老船长却镇定地指挥大家往船舱中注水,使船有了负重,而平衡了船身,才没有被风暴掀翻。

负重才不会跌倒五年级读后感550字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发现我自身的许多缺点,同时也找到了我止步不前的原因。因为没有负重,所以才原地踏步甚至后退。我很后悔,那些举世闻名的伟人,哪个身上不是负担千千万万的压力,不被困难与压力击倒,反而在逆境中成长,勇往直前!比如,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就是由司马迁在监狱里完成的。

反观我们这些“00后”——养在温室里的花朵,因为父母的娇生惯养而不愿活动、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谈何压力?正因如此,我们从未品尝过苦*,也没有身扛重担。直到读了这篇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的故事,我才知道,没有压力的生活就像没有风的帆一样无力;没有压力,青春会变得枯萎、干渴;没有压力,人生必定暗淡无光。

少年朋友们,不要躲避压力,不要害怕负重,没有压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敞开心怀,学会感恩和奉献,勇敢担起自己的责任,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做一个经得起风吹雨打的人吧。请记住:只有负重能使自己的步伐踩得铿锵有力,才不会跌倒!

跌倒作文500字2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或经历:一时粗心,忽略了路上的障碍物活小东西,导致自己身体失去平衡,跌倒了。

其实,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在工作中,乃至人们的心灵里,都有过“跌倒”。

我就曾经亲眼见证过一次心灵上的“跌倒”。

那是去年的“*节”,我和爸爸、妈妈在扬家坪步行街玩。人山人海,我们和周围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一样,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忽然,一阵喧哗声。,我们连忙跑过去看。

“格老子,再敢把手伸过来,看老子打不死你。”一位打扮前卫的男青年恶哦*地对一位老婆婆吼叫。看样子,那位老婆婆是一个乞丐,花白的头发,瑟缩的身影,与时髦的这位青年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位时尚的青年急匆匆地走过来,和我撞了个满怀,一个踉跄,我跌倒在地。那位“潇洒”的难男青年狠很瞪了我一眼,就走了。我却有些不好意思地爬起来。爸爸帮我掸了掸衣服上的灰尘,妈妈则说:“这些人怎么这样”?

是啊,那个男青年怎么这样?我不是说撞我,而是对那位老婆婆。那个老婆婆很可怜,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你不帮助她,表示同情也代表了你有爱心,出于怜悯和扶弱的爱心,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可惜,这位年轻人并没有使我失去平衡,而是他有之在心灵上“跌倒”了。

感谢那一次“跌倒”,让我懂得了爱!

《才有梅花便不同》读后感3

这两天,读了《才有梅花便不同》一篇,读的非常仔细。

首先是因为自己很喜欢杜耒这个籍籍无大名的诗人。一生神秘,生于何年不知,官职做的不大,死于乱*之中。诗歌尽管写愁绪多,却也充满了乡村田园自然山水的味道,这和一个寄身于*旅之中的人似乎不大相称。这让他这个人显得很矛盾,矛盾的人总有别样的吸引力在。他有一首诗歌我特别喜欢,叫《苕溪》,诗曰:风掠篷窗雨鬓秋,生涯无岁不扁舟。吟诗本欲相消遣,及到吟成字字愁。常常让我想起在故乡时住在茅草屋苦学的那段日子,蓬窗秋雨,夜深风急,读诗的时候这一幕幕似乎也就袭上心头,呈于面前,不免心中*楚,自然共鸣。

文章题目出自杜耒另一首诗,名字叫《寒夜》,每每读起,也会想起昔年老友夜访,围炉夜话的场景,也变心有灵犀,倍感温暖。杜耒有梅花,我没有。但我有一棵小枣树,就立在我的小屋前几米远处,陪我度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因此,一见丁作《才有梅花便不同》便就有了强烈读下去的欲望。

其次,是丁立梅写的很有意思。文章来的很简单,结的也很自然,并没有突兀的设计或者独特的寄寓。就是借助所读一句古诗,引发开来,写生活中一件极小的事情,把它写细腻些深刻,呈现出一定的思考与哲*。这是一般我们教学生习作的常规*作规程。但丁的作品写的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习作,因为她写的很精美,写的很有韵味。

就写法而言,文章缘起于生活中一件偷摘梅花的琐事,借助于杜耒的梅花诗句,援引大量的典故诗词,极力修饰,铺陈往事,把小事写大,化简为繁,通过插叙相关的素材,使内容饱满化,让文章咀嚼起来更有味道。就结构而言,清晰而严谨。

开篇即写偷摘之事,引出梅花,点明我对梅香之爱。接着浓墨重彩的突出梅花香气之浓烈,似乎无处不有。三段写梅花让不苟言笑之人也显得可爱。四段写梅花让冬天也变得温暖。五段写历史典故,梅花自古就有其魅力,让女*更美。六段写梅花让生活中的人和事变得甜美。七段写梅花让男人具有了浪漫气质。八段写梅花让物品变得俏丽,引用杜诗,揭示主题。

就内容而言,既有名人轶事,也有生活琐事;既有女人情事,也有男人友事,围绕梅花这个主题,景事结合,以自己的折梅小事为轴,写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风骨情致。

再者,这篇文章对学生写作很有指导意义。比如,文章运用了一线串珠法。所有的叙事描写内容全都围绕梅花次第展开,看似各不相同,都和梅花相关,并不直白,给人一种线牵风筝的感觉。使用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如“追”“委实”“送”“抖擞”等等,使语言变得鲜活有力。还运用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插叙的笔法,爱梅折梅和插梅赏梅之间融进了大量的内容,借眼前一株小小的梅花,吟诗抒情,谈古论今,表现梅花让世间一切都变得与众不同的特*,把一件琐碎小事甚至可以说不雅之事(偷折)写的深刻之极,风雅之极。这就很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味道了。使用了大量修辞,来润*文句,把简单的语言变得更有诗意,更富表现力。譬如用拟人的首府阿赋予梅花以人格,来写梅香浓郁,几至于无处不有。用类似《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互文手法,写梅花的香味也是“我向东走,它追到东边。我向北走,它追到北边。”兼用拟人修辞,放大了细节,展示出梅香的浓烈深郁。用比喻修辞把花比作宝石,突出花*之艳。同时也多处运用联想和想象,让文章显得细腻,抒情味道更浓。金无足赤,文无完文。这篇文章也有其白璧之微瑕。

比如“它从冬到春,在季节最为苍白最为寂寥的时候,它含苞,它绽放。它是冬天里的安慰,它是春天里的温暖”一句中五个“它”字,就值得商榷。“从”字和“在”字引起状语,点明时间和季节,之后四个“它”为主语,引出四个分句形成层次,都没有问题,但第一个“它”的存在就显得很没有道理了,如果这个“它”在,那它就是一个长句,后边的“它”,最起码是“含苞”“绽放”前的,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为了符合全文中多处使用的短句风格,最合理的就是去掉第一个“它”字,变成“从冬到春,在季节最为苍白最为寂寥的时候,它含苞,它绽放。它是冬天里的安慰,它是春天里的温暖”,读起来就通常多了。此外,第一段中第二句中逗号和破折号的使用也存疑,都*这篇文章并非完美无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所谓瑕不掩瑜是常识。本文尽管有其不足,但无碍于它整体的美感和精彩。从琐事的引起,到诗意的描写,到巧妙的构思,到丰富的修饰,都给初学写作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仔细揣摩,借鉴运用,化为能力。

假日读书,一遍批注一遍思考,从这样的文章中琢磨写作技巧,琢磨把素材变成文章的方法,既不晦*,也不无趣,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