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青春的转角处,站在一段生命与另一段生命的缝隙里,用苍白的文字追忆过去的岁月,用热忱的话语企盼明天的自由。但我知道,我不是天宇中飘逝的流星,即便如挣脱了线的风筝,我依旧有我的归属。
顾城曾在《忧天》中说道:“如若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细想,深扎地层深处不正是顾城选择的归属吗?这种选择归属绝非抛弃自由,而是于心灵里放飞自己。日本的池田大作曾说过:“自由的真髓在于坚贞不渝的信念之中,只有不沦为环境的奴隶,彻底为信念而活的人,才是自由者。”时间像流水一样慢慢地从我身上覆盖过去,我欣喜在即将追求自由之前明白了何谓自由。自由绝非放纵。书本、讲义中都会找到属于我的归属,我深信自己绝不会让失去归属成为我追求自由的代价。
我在拜读《瓦尔登湖》时,赞叹的不仅是瓦尔登湖旖旎的自然风光,更为钦佩的是梭罗追寻自由却始终身怀坚定的信仰。正如辜鸿铭所说的那样:“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因而对于梭罗而言,无论是在哈佛大学学习还是身处瓦尔登湖畔悠然栖居,内心都是一种自由,是灵魂的自由。
记得曾经一度痴迷古龙先生的《楚留香》,觉得那种在江湖上闯荡追寻自由的人就好似天马行空的大侠一般,可如今再回想起来却感叹那不过是一种孤独罢了。漂泊于江湖几十年却没有一个真正的落脚之处,那么何处才是他真正的归属呢?“超过一个又一个的行人,到达绝顶时却失去拥有过的一切。”就连古龙先生自己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命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四海之大也许你需要的不过是让灵魂可以栖身的归属地罢了。“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海子即便明白这个道理却依旧执著地追寻远方,不知是否是找不到灵魂的归属之地,否则他也不会在韶华之年把自己交付给铁轨,以青春的热血祭奠自由之神。
再向远方看看,未来的路便清晰起来,无论是坎坷还是平坦,下一站仍然是激越。我希望追求的自由,不是高高在上的流星,而是深深扎根在低处的树根,因为有了树根,枝叶才能向天空无限地伸展,去播撒一片美丽。
自由在低处,只有俯下身子,你才能触摸到蓝天白云。
自由自在造句2
自由自在造句:
1、鱼儿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游曳着,宛如水中的舞者。
2、那些交了卷出去的人看起来真像是自由自在的仙人,不受束缚的样子让人羡慕。
3、他凝视着自由自在飞翔的雄鹰、洁白美丽的羊群以及碧绿如毡的草原,心旷神怡之际挥动画笔,将那令人陶醉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纸上。
4、天鹅在水中尽情地自由嬉戏,展示出它们优雅而不受拘束的一面。
5、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无忧无虑地成长,她最喜欢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地奔跑,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怀抱。
6、阅读了无数作家的文章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只有自由自在才是最快乐的状态。
7、她留恋着从前在苏霍画室里度过的自由自在的穷日子,回忆起那段时光,心中无尽的愁闷。
8、她简单的经验和在乡村户外的自由自在生活,让她对这个窒息的地方产生了反感。
9、她们只是到会的一部分群众,不必背负起什么责任的包袱,可以轻松自由自在地参与。
10、他对德国大学的生活赞不绝口,认为德国大学的生活非常自由自在,人际交往也让人感到愉悦。
11、她是个很随和的女人,只要能让人们自由自在,同时她也能自由自在,她就满足了。
12、那男孩坐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玩着玩具,享受着纯真的快乐。
13、这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活,充满了自由自在的氛围。
14、能够自由自在并感到欣慰的满足感让我忘却了饥饿的感觉。
15、我住在海滨,了无牵挂,任意遐想,感受着海风的拂过,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行走在乡间-自由兼其它3
一
天生自由,不愿受束缚,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因此,常常喜欢开着车,在乡间漫无目的地游荡,任由心灵引领方向。不确定目的地或终点,抵达之处即是彼处。走过的路,到过的地,皆是从未涉足过的。因为我认为,在一个地方或圈子里呆得太久,难免让人心生压抑,身感疲惫。难得能出去走走,让乡间的微风、细雨、干净的道路洗涤身心,引领思绪,满足视觉,净化心灵,这是多么难得的放松。
行走在乡间多次后,便知晓:这是一个极好的生命体验。
其实,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并不完全远离乡村。走出单位大门,放眼望去,泥墙瓦舍与道路纵横交错,相映成趣;绿树红花,春苗秋籽,争奇斗艳,生生不息,展现出一幅宁静的农村景象。时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陶潜《归去来兮辞》),肩背手提,运了锄犁走向田间,梳理那寄托着希望的稼禾。再看到那秋收时节,树树苹果挂满枝头,红红艳艳,甜蜜宜人,诱人欲食;或有那天高气爽,云淡风清,稻谷生香,眼觅鼻嗅之间,直觉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生活于其间,细想想,也不失为今生一大乐事。
但毕竟常处重重墙门之中,日日月月忙忙碌碌,如唐代高适说的“公门百事皆有期”,几乎事事都不能有太多疏忽,职业使然,多久也难得一次外出“放风”的,能于节假之日携妻拖子,驱车而行,随心由意,徜徉在乡间野外,访山问水,真不枉了期盼已久的所谓“假期”!
然而,这一出门,或者整个一天和风骄阳,一路坦途,能够体会什么叫做“了无阻碍”;或者行程不久,便遇狂风冷雨、砂砾泥泞,那可就要狼狈地感受一路的坎坷。但无论坦途逆境,都让我醉之如酒,甘之如饴,乐而不疲。因为,我觉得,坦途也好,逆境也罢,都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一份丰富与细致,惟其如此,这些行程才会起伏变幻,绚丽多姿,给人无法预知的,无穷无尽的旅途感受。割舍了那一个,旅途都可能不再那么完满,都可能会存留一份缺憾。
二
生命旅程亦如此。
一帆风顺固然更好,但能遭风遇雨却未尝不是提升灵魂高度的绝妙方式,尽管常人不喜如此。白乐天不遭江州之贬,或许就不会存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之凄楚,不会品出琵琶声中人事之无常;苏东坡不遇黄州之苦,或许就不会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之悲叹,不会悟出高壁大水中天地之空漠。更有远近之屈原、杜甫、陆游等一代又一代身负家国之苦,命遇坎坷之道的诗人贤士,都写出了与天与地与人共讨高深的千古文辞,如果他们的生命大道通天,风光灿烂,我们可能也就少了许多聆听玄丽的机会,不会有意无意地将我们的生命与古人做着内隐式的对比,学着他们的情动于衷,学着他们的豁达通透。
惟其如此,我们更愿在追求生命的美丽安康的时候,能有一些机会体味自然的风雨,人生的坎坷,因之也就遥遥同情那阮藉的“穷途而哭”,稽康的“永失广陵”,在同情中,将自己生命的无奈与寂寞泡浸成一杯久远的醇酒或香郁的浓茶,耐得自个儿慢慢地以文流出,耐得知文者慢慢地以文品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格所致,灵魂追求,并非故弄玄虚的迫人来读,求人来赏,完全出自本心,自然而做人,自由而作文。人能读之并赏之更好,说明天生有那几许缘分,是那芸芸中不可多得的文友;不能读之而赏之,亦不强求人要如何而读之,知人各有喜好,我之方式只是万千生命方式中之一种,天下之大,个人何其渺矣,何必要把个人看得比天比地呢?与乡间高天大地而比,什么伟大的名,什么厚重的利,那些平常能让自己烦躁不安的的事,都可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心地宽了,许多俗念也就淡了。
常常这样想了,慢慢地也就有了一些老庄之气,年纪轻轻就不太看重一些本该狠命抓取的实惠,而是淡泊视之。属于自己的,不违心志,不昧良心,能取即取;不属于自己的,或有违心志,有悖良心的,则不强占来据为己有,或尽可能避免身浸其中,不使自己永背一份良心的指责。这于世人看来,不免幼稚不堪,难称通达,但于己却早知我心不可强求,*格也就这样。
不是他人行事有错,而是自己心儿太淡。
三
不敢以此教化他人,只将心中思悟慢慢写来,于文可做几行字儿来读,宜己则观,无味则弃;于心却极愿大家皆能趁暇去到乡间一观,定会大有裨益。不再多言,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