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大概是人间烟火气息最重的地方。油盐酱醋,锅碗瓢盆,于方寸之间为人生上一桌*甜苦辣。那袅袅炊烟,不仅弥漫厨房,更弥漫在平头百姓的眼前。
敦实的身材,粗糙灵巧的双手,在厨房里日夜忙碌。那是奶奶,她用精湛的手艺喂大了两代人。朴实温馨的饭菜香气,弥漫着她的人生。
父亲常常回忆起他的求学时代。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连再简单不过的烤红薯,在奶奶的手里也能散发诱人的芳香。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奶奶自然比巧妇更胜一筹。在那口土灶旁,简单甚至简陋的家常小菜,成为父亲一周的期待。等到父亲背井离乡,外出求学,那一瓶瓶腌菜可能代表一个不识字的母亲最大的期待。从这些瓶子里,仿佛能窥见哪一方烟香四溢的土灶,和灶边哪个忙碌的身影。
后来,父亲来到南京工作,直到现在。城市里的生活总是紧张匆忙的。每当我们过年也无法回老家时,奶奶便来看我们。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乘坐十几个小时的大巴,从千里之外的湖南赶到南京,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即使*的交通飞速发展,奶奶也不坐高铁。这并不意味着她被新时代远远甩开,而是只有大巴,才能容许她把家乡味道大包大包地搬过来。当她端着菜从厨房里出来的时候,食物蒸腾的热气晕染了她的双颊。那亲切骄傲的神气恍惚令我回到了十年前——那时,她依旧以之为豪。但邻居的老太太为她不值。她们认为南京作为大城市,自然是什么都有,哪用得着你千里迢迢来送吃的?奶奶总是笑着,带着难以言说的朴实与自豪:“城里的鸡都是洋鸡,哪里有老家的土鸡好!”
我上了高中,一个星期只有两天在家吃饭,从前对父亲的期待落在了我头上。每到星期五放学,我总是归心似箭,也从不在路上买小吃。因为我知道,家里有比路边小摊更美味的佳肴在向我招手。奶奶总是想着法子给我做吃的,她甚至把吃作为我为数不多的休闲。虽然那些珍贵的食材不常有,但每一道菜都宛若陶器,既实在又精致。
奶奶常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但我不这么想。奶奶认为,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也确实如此,当我们风尘仆仆地回家,最期待的,不是一桌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吗?奶奶放弃了自己在晚年本该清闲的时光,为我们全家的生活铺上底*,我们才能做出精美的图案,她是那个最该收到尊敬和感激的人。
奶奶的一生都带着老家腊菜的香气,淳朴厚重,那是只有经过反复炙烤,几经周折才能形成的。她或许没有文化,但她甘愿成为家庭的底*,她甘愿将自己的希望寄予小辈们身上,她一定充满奉献精神,或许还有大智慧。
底*的高二作文2
一幅幅山水画中,各有其底*;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中,各有其底*;就连一张张女人的脸,都是有底*的,需要用bb霜或cc霜打底。世界上万事万物各有其底*,底*是基础,是新质,事物都是在新质上发展起来,在底*上发展起来,而自然界的主宰者——人类,也亦然如此。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底*’是善良的,有爱的。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后世称之为“亚圣”。他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仁政”观点,而他也提出“*善论”。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世界上有形形**的人,而他们都是在“底*”之上进行发展。
有的人在“底*”上加以修改,润*,让“底*”暴露出来。类似他们这类人无论在“底*”上怎样渲染,怎样的勾勾画画,总会散发出“底*”的光芒。他们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头好人。他们无论是对待人还是事,都有爱有善。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上唯一的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事物”。所以这些人都是幸福的。夸张一点来说,他们生活得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很快乐。虽然没有烦恼的生活是不存在的,但是他们会用爱和善来转化烦恼为快乐,增添快乐。
有的人就像刺猬,不易让人靠近。我之前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刺猬之所以会长刺,是因为它被无情的伤害过,为了保护自己,它长了刺,但是也会少了朋友。这些人都被我们说成“*子嘴豆腐心”,他们外表不易接近,蛮横,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他们缺少安全感。他们在“底*”上面加了一层屏障,让别人很难看到,并不意味着没有。如果不用心与这些人相处,屏障永远不会为你打开,你永远看不到屏障后面的底*。惋惜的说,你会失去一个内心赤诚但保护*强的朋友。
还有的人,因受金钱、地位、权力的诱惑,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本有的“底*”,并且一遍遍的抹黑直到一片漆黑,压得“底*”喘不过气来。他们失去良知,赚黑心钱,谋取黑利。想想当今社会,黑商在奶粉中增加三聚**,使用地沟油。他们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叔本华说过:“通往幸福的最错误途径,莫过于名利,宴乐和奢乐生活。”这样的他们是不会获得幸福的。为了解救可伶的“底*”的挣扎,也就有了法律的的存在,抑制人的私欲,使人的善*恢复回来。
对待人和事时,保留点“底*”比较好,不排除你是*子嘴豆腐心,这样我们才会生活的更开心,笑得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