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早上,我校与关岭农场中学和麻将贤昌中学的老师共同进行了一场同课异构的活动,教授的课题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在进行这次同课异构之前,由于我校语文组教师众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校内先进行了一次选拔活动。起初,我其实不想参与,因为家中有紧急事务需要在周三请假。同事们都劝我免了,说下次有机会再参加。然而,我觉得不能特殊对待自己,既然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就应该积极参与。同时,也出于个人愿望,希望通过这次活动锻炼自己,取得成长。我深知技能和本领需要不断磨练,放弃和妥协只会使自己一事无成。出乎意料的是,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同事们的善意鼓励更让我对这次活动充满信心。
在活动前,我反复琢磨和构思了教学设计。我明白要在教学中展现独特风格、赢得大家认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因此,我反复观看各类教学视频并进行比较和提炼,力求在不偏离文本的基础上挖掘主题。《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质朴、感情深沉的优秀散文,是对大爱的含蓄表达。因此,我选择以“爱”和“善良”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希望学生在课堂中能深切感受阿长纯真的人*之美,理解爱的伟大和无私,使他们懂得善良和感恩。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外,还着重处理了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帮助他们领悟人物的感*彩。
前几个板块内容我讲得较为略淡,因为它们在塑造阿长形象上只是起到衬托和铺垫的作用。相比之下,“吃福橘”、“买《山海经》”以及课文的“最后两段”得到了详细的处理,因为它们对于描绘阿长形象起到了刻画和丰富的作用。我设计了作者情感变化的流程,初衷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情感的跌宕起伏、情节的曲折回环之美。最后,引入了孟郊的诗和苏轼的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感悟生活,学会善良和感恩,懂得珍惜身边每一个人。这同时也是为了挖掘主题,突破重点和难点。
然而,在听取了老师们的点评后,我仔细思索和回顾,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学生对课文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不够深入,有流于形式的嫌疑。这不仅需要学生深情诵读,也需要老师亲自示范。其次,教学内容的衔接显得不够流畅,有些生*。这使得我的表现不够游刃有余,不够圆润大气。拓展延伸的部分,我的引导方式过于单一,没有足够的丰富*,导致学生思路封闭,回答问题较为被动。在引导学生感悟人*之美、善良之美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因为我没有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实际情况。最后,教学时间的前后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赶课的痕迹十分明显。
确实,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磨练,持续学习和进取,才能不断提高。正如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所说,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呈现出高质量的课堂。因为只有胸中有丘壑,才能描绘出最美的山水。彩*的画卷不是凭空想象的,它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选取典型事例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格,研读重点语段和细节描写。
2、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你从这些事中,看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四、教学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学生的总结大意对即可,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点拨。)
过渡: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尊敬、喜爱的。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长妈妈具有怎样的*格?
四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明确:“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1.《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篇)
2.人教版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3.丑小鸭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4.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5.《带上她的眼睛》七年级教学设计
6.《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7.七年级*《做人要自尊》教案设计
8.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9.七年级上《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10.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3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部分。在分析课文时,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引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介绍长妈妈的角*,为课文内容做铺垫。
检查预习。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以及重点写作的内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详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简单写的内容能初步了解长妈妈,突出她的外形特征和一些毛病,但这并不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细描述买《山海经》的事情,则让人重新审视长妈妈,产生敬意。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接着讨论长妈妈的其他*格特征。
学习新课。
分角*朗读6-17自然段,重点理解长妈妈的规矩和*格特点。
齐读第18-28自然段,详细叙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和结果,以及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