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诗歌特点。
深入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
鉴赏《李凭箜篌引》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奇的语言特点。
掌握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情感目标
反复诵读《李凭箜篌引》,品味其幽奇神秘的意境。
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赏析《李凭箜篌引》的内容,掌握描写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培养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坛上有五大高手,他们被称为“诗仙、诗圣、诗佛、诗鬼”。今天我们聚焦于“诗鬼”李贺,探索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二、走进作者
不幸诗人李贺
李贺是唐代苦命诗人,天资过人却未能功名富贵,父亲晋肃的名字影响了他的前途。他一生饱受病痛折磨,只在官场上待了短短三年。尽管如此,他与乐师李凭的交情,让他创作了最为得意的音乐描写诗《李凭箜篌引》。
作品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及其他类似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琴》,都展示了对音乐的深刻感悟。
三、解题
李凭箜篌引用具体形象描绘了唐代乐师李凭的风采。箜篌作为西域传入的弦乐器,被他*控得娴熟,其艺术价值被称道于朝野。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内容
五、赏析诗歌
(这部分可以根据具体的赏析内容进行展开)
六、写作手法探讨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挑战着诗人的表现力。李贺通过精湛的写作技巧,将箜篌的声音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运用了多种手法,例如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深远韵味。
七、布置作业
背诵《李凭箜篌引》。
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听颖师*琴》。
课堂小结
李贺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音乐的敏锐感受,创作了一系列永恒的作品。《李凭箜篌引》通过对箜篌声音的生动描绘,使其成为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让读者沉浸在音乐的神秘世界中。
教学反思
《李凭箜篌引》的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审美能力,预习工作尤为重要。
通过问题设计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自然过渡和环节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李时珍》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物学家李时珍行医著书的事迹。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书后问题。
3.给第4自然段分层,说说层意和自然段的段意。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层和概括层意为难点。
教学思路:
初步理解——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深刻理解——指导朗读——教学生字词
教学资料:
李时珍(1515—1593):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物学家。24岁随父学医。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行程达1万余里。
《本草纲目》:世界医*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52卷,包括*物1892种,*方11096张,*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教学用具:
1.《本草纲目》书。
2.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幻灯片。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指导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力求正确。
2.读后思考:①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②课文写了李时珍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
2.说说每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3.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四、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4.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讨论: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理解:明朝医学家*物学家)
5.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并思考:
(1)“那时候”指什么时候?李时珍的父亲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为什么用“再”字?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让他再当医生?
(2)“世代行医”、“救死扶伤”各是什么意思?
(3)李时珍为什么会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3.学习第3自然段。
轻声读,边读边想:
(1)“处处留心”、“暗自记下了不少*方”,李时珍为什么要这样做?
(2)“对症”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古方解决了父亲遇到的疑难病症呢?
(3)后来他父亲为什么又同意他学医了?父亲从“不愿”到“同意”说明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词:
诊职症效凑
五、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诊费职业有效对症疑难病症救死扶伤
2.辨析词语:
“志愿”“自愿”
二、学习课文4—7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这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是怎样联系的?
(2)引导学生分层,把联系紧密的句子合并在一起。
(3)说说3层意思。
(4)理解重点词句。
①“一面行医,一面研究*物”这一句在这儿起什么作用?
②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物书?
③“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样的*物书才能算是完善的*物书?
④找出描写李时珍想法的句子,这些想法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导看图,说说图上内容。
(2)读读议议:为了重新编写*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先划出有关句子,再同桌交流。)
(3)指导朗读。
①帮助学生定准1、2两句中的重音:轻读“在治病的时候”和重读“亲自”“采*”形成对比,暗示后者难度之大;重读“山高路远”“严寒酷暑”,突出困难之多;重读“走遍了”以及在读两个“不怕”后稍加停顿,突出李时珍不畏艰难的精神之可贵。
②后3句让学生边读边体味边定重音,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重读的词语:好几天、饿了、干粮、天黑了、山上、亲口品尝、上万里、千百个、书本上。
③齐读这一节,进一步体会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3.学习第6至7自然段。
(1)齐读。
(2)提问:你们有谁见过《本草纲目》这本书?
(3)出示《本草纲目》,让学生翻翻(厚薄),看看(图文),掂掂(分量)。
(4)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部书怎样?课文中是怎样评价它的?(著名、伟大。)它著名在哪里?为什么说它伟大?(5)讨论后齐读第6、7两段。(6)介绍“出版说明”中的有关内容及第2部*物书《本草纲目拾遗》,告诉学生这本书是清代赵学敏编写,在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后100多年,记载了900多种*物。(7)再问:现在有人正准备编写一部更新更伟大的*物书,同学们知道是谁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意在将理想的种子播进幼小的心田。)
三、作业。
课文后思考题1、2。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物家李时珍,为了解除病人痛苦,立志学医和编写著名*物书《本草纲目》的过程。
2.认识李时珍的思想品质。(救死扶伤,为人类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3.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进行具体的示例教学。
三、复述课文。
(着重复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
四、教学生字词:
缺载况编酷拜访判纲籍译
五、辨析:
1.*物*材*方***效
2.*方良方古方
3.*物书中*书
六、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李时珍是_____朝伟大的______家和______家,他从小就立下了志愿。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不但______还______。采*时,他不怕______不怕______。走了______路,拜访了_____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
(2)李时珍花了______年时间,终于编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书有______字,记载了______种*物,是中*书籍中一部_______。
附:板书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3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讲述了列宁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展现了他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一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蜜蜂引路》教学设计,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教学重点: 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图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老师:通过电脑课件展示“小密蜂”和“引路”两个字。你们认识它们吗?你知道它们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吗?“引路”是什么意思?请大家一起朗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密蜂引路》。
新授:
老师:读了课题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暂时不解答问题)请同学们熟读课文,看看你们喜欢读哪一段?
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请用“附近”造句一次。 老师:你们认为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蜜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自行阅读第二自然段,并简要总结其内容。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展示问题: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他是如何思考的?
结果如何?
请试着画出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位置。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相互交流。(阅读、讨论、绘画)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并将内容绘制在黑板上,贴上图片。
分角*朗读对话。
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谈谈你们的感受。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总结:学生总结。
第二课时:
读词语:电脑展示 引路、养蜂、花丛、仔细、采蜜、同志 附加的字教读音并指出是本文要学的汉字。
学写生字:
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结构及如何记忆。
老师示范书写,强调笔画顺序。指名学生到黑板书写,其他学生纠正并评议。
组词、扩句。
完成课后习题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