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同学,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就会变得十分进入角*。其实,每个人都喜欢课堂学习,小朋友的天*就是活泼,爱热闹。要是每个小朋友在课堂上都一本正经地坐着,动也不动,那还能叫是小朋友吗?那还能称之为课堂吗?老师的责任在于如何把同学的活动引导到正轨上,而不是扭曲在无谓的条规中。

在小学数学国标本四年级的《角的认识》这一单元中,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要准备量角器和三角尺。因此,每次在课堂上都会听到同学们玩弄塑料片后撞击的声音。我认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感到无聊,于是用量角器和三角尺代替玩具,增加课堂的乐趣;二是无意之间的摆动,拿到什么就玩什么。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一味地让他们端正坐姿,不做小动作,他们能做到吗?教学效果会理想吗?考虑再三,与其限制他们的玩耍,不如让他们玩个痛快。因此,在这个单元中,我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

小学四年级角的认识的教后反思

【案例1】拼角:你知道这些三角尺的三个角各是多少度吗?想一想,假如充分利用这两块三角尺,你可以拼出哪些角呢?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给同学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思维的碰撞。他们从最初的30度、45度、60度、90度,一直想到75度、120度、150度、105度、180度、135度。然后,在我一句“难道除了这些角就再也不能拼出其他的角了吗?”的反问下,同学们又开始了自发的*作和讨论。“15度!”一个同学惊叫了出来,显得异常地兴奋,渐渐地,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上完课后,我在思考,假如让同学们用三角尺去画角,那画出的角岂不是更多?

【案例2】折角:给每位同学发一张正方形纸。在这张纸上有哪些角?你能用这张纸折一个直角吗?同学们有很多折叠的方法,比如:你能用这张纸折一个45度角吗?同学们很快就折出来了。你能用这张纸折一个30度角吗?这时的同学们已经没有人闲着了,他们折啊,量啊。其实,有些同学已经知道要折30度的角,可以把90度的角平均分成三份,但是他们又在为平分三份而苦恼,于是有人用三角尺的30度量,也有人大概地把它分成三份就算了。最后只能请教书本:

虽然在这次的折角活动中,没有同学能准确地折出30度的角,但他们的思维并没有停滞不前。对他们来说,这已是一种进步,一种收获,一种胜利。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满足。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从“借事说理”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抽象与具象

小学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然而,数学作为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其概念、定理和公式往往难以与小学生的认知经验直接建立联系,这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往往难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抽象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受到角的边长影响,误认为边长越长,角就越大,反之亦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教师尝试采用直观演示、动手*作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角的正确认识。例如,利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大小变化,或者让学生用纸片制作不同大小的角进行比较。然而,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感*认识层面,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本质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借事说理”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将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事例相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案例或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在“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借事说理”可以有效地化解学生对角的认识误区,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正确概念。

文章中提到的案例就很好地体现了“借事说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并没有直接向学生灌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抽象概念,而是通过设计巧妙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首先,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角的初步认识。

接着,教师设计了三组不同类型的角的比较,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前两组角的比较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而第三组角的比较则设置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促使他们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出现分歧时,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当学生根据边长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通过一个与之类似的生活事例——比较手臂粗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即比较的对象和标准不一致。

最后,教师将两个角重叠,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角在同一处叉开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抽象概念。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借事说理”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例,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实现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总而言之,“借事说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生活素材,将“借事说理”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安排在完成整册新授任务后,通过师生的合作,将本册中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整合,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相应的情境,始终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教学。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因为美术课堂轻松无压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本节课时,致力于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欣赏美图、拼摆图案、动手构图,这些活动既符合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原则,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达到复习的目的。

2、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特点。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轻松的复习氛围,所有的知识都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并进行练习应用。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们。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不再感到压力,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