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电荷种类与守恒定律:电荷有正负之分,电荷总量在过程中保持不变。元电荷的量为 \( e = 1.60 \times 10^{-19} \, \text{C} \),带电体的电荷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3.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定义式为 \( E = \frac{F}{q} \),其中 \( E \) 为电场强度(单位:N/C),是一个矢量量,且遵循电场叠加原理;\( F \) 是电场力,\( q \) 是检验电荷的电量(单位:C)。
4. 点电荷在真空中形成的电场:电场强度 \( E = \frac{kQ}{r^2} \),其中 \( r \) 是源电荷到指定位置的距离(单位:m),\( Q \) 是源电荷的电量(单位:C)。
5. 电场力:\( F = qE \),其中 \( F \) 是电场力(单位:N),\( q \) 是受到电场力的电荷量(单位:C),\( E \) 是电场强度(单位:N/C)。
6. 匀强电场中的场强:电场强度 \( E = \frac{U_{AB}}{d} \),其中 \( U_{AB} \) 是两点 A 和 B 之间的电势差(单位:V),\( d \) 是两点在电场方向上的距离(单位:m)。
7. 电势与电势差:电势差 \( U_{AB} = \phi_A - \phi_B \),或者 \( U_{AB} = \frac{W_{AB}}{q} = -\frac{\Delta E_{AB}}{q} \),其中 \( \phi_A \) 和 \( \phi_B \) 分别是点 A 和点 B 的电势(单位:V),\( W_{AB} \) 是从 A 到 B 的电场力做的功。
8. 电场力做功:电场力做的功 \( W_{AB} = qU_{AB} = Eqd \),其中 \( W_{AB} \) 是带电体从 A 到 B 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单位:J),\( q \) 是带电量(单位:C),\( U_{AB} \) 是 A、B 两点的电势差(单位:V),\( E \) 是电场强度(单位:N/C),\( d \) 是 A 和 B 之间的距离(单位:m)。
9.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 \Delta E_{AB} = -W_{AB} = -qU_{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0. 电势能:电势能 \( E_A = q\phi_A \),其中 \( E_A \) 是带电体在 A 点的电势能(单位:J),\( q \) 是电荷量(单位:C),\( \phi_A \) 是 A 点的电势(单位:V)。
11. 电势能变化:\( \Delta E_{AB} = E_B - E_A \),这是带电体从 A 点到 B 点时电势能的变化。
12. 电容:电容 \( C = \frac{Q}{U} \),其中 \( C \) 是电容(单位:F),\( Q \) 是电量(单位:C),\( U \) 是电压(单位:V)。
13.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C = \frac{\varepsilon S}{4\pi k d} \),其中 \( S \) 是两极板的面积(单位:m²),\( d \) 是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单位:m),\( \varepsilon \) 是介电常数。
14.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假设初速度为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功为 \( W = \Delta E_K \),可以表示为 \( qU = \frac{mV_t^2}{2} \),解得 \( V_t = \sqrt{\frac{2qU}{m}} \),其中 \( V_t \) 是终速,\( m \) 是粒子质量,\( q \) 是电荷量,\( U \) 是电场中的电势差。
15. 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的偏转:粒子以初速度 \( V_0 \) 垂直进入匀强电场时的运动情况可分为平行电场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L = V_0 t \),以及垂直电场方向的抛物线运动,假设初速度为零,运动公式为 \( d = \frac{at^2}{2} \),其中加速度 \( a = \frac{F}{m} = \frac{qE}{m} \)。
物理知识点汽化和液化知识点总结和归纳2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下面是一篇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知识点讲解,欢迎大家阅读!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3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指物体对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是推动、拉动或其它形式的作用。
2、力的单位:力的*标准单位是牛顿(N),简称“牛”。例如,用1牛顿的力拿起两个鸡蛋时,其所施加的力约为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能够导致物体形状发生变化,也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通常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大小(即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决定力效果的关键因素。每个要素都会影响力作用的效果。例如,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决定了物体运动的方向,而作用点则影响力对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的影响。
5、力的示意图:通过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线段的长度代表力的大小,箭头指向力的作用方向。若力的大小不明确,则不需具体表示。通常,力越大,线段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 ① 必须至少有两个物体参与相互作用; ② 物体间必须存在某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甚至可以是非接触的作用。
7、力的*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在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互依存的,施力物体同时也受到受力物体的反作用力,反之亦然。
二、*力
1、*力 ① **:当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并能恢复到原状时,称为**。**是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可恢复*特征。 ② 塑*:与**相反,塑*是指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并且这种形变无法恢复到原形态的特*。 ③ *力:是指物体因发生**形变而受到的力。*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形变的程度。*力的产生需要物体发生**形变,且通常两物体需要相互接触。生活中常见的*力有拉力、支持力、压力和推力等。
2、*簧测力计 ① 结构:*簧测力计由*簧、挂钩、指针、刻度和外壳组成。 ② 作用:其主要作用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③ 原理:在*簧的**范围内,*簧受拉力越大,伸长量就越大。伸长量和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④ 使用方法: (1)在使用前,要先了解*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示在零刻度,如果没有,需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观察指针是否恢复到零刻度; (4)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簧轴线一致,避免指针、*簧与外壳接触; (5)测量时,拉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6)在读取测量结果时,要确保视线垂直于刻度面。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无法直接观察,但其变化引起的其它物理量变化可以容易观察,这种通过间接观察量变化来推算目标物理量的思路被称为“转换法”,并广泛应用于温度计、*簧测力计等仪器的设计。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使物体受力的现象。地球是重力的施力物体。
2、重力的大小:物体受的重力称为重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计算公式为:G = mg,其中g = 9.8 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为9.8N。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常常取g = 10N/kg作为近似值。
3、重力的方向:重力总是竖直向下,这一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重垂线和水平仪来检查建筑物或物体是否垂直或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力作用点称为重心。对于均匀物体,重心位于物体的几何中心。例如,均匀的细棒重心在中点,球体的重心位于球心,规则形状的薄木板重心则位于对角线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