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前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一共有5首,其中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m所建。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5、遮:遮盖,遮挡。
6、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7、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8、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9、忽:突然。
10、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翻译】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的美丽风光。
【鉴赏】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
赏析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查看全文...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又...查看全文...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查看全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古诗译文及赏析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宋】苏轼
放生鱼鳖逐入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参考译文】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解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放生鱼鳖逐人来》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写出了湖上景*的随意自然。首句写动物,次句写植物,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后两句落笔题目的“醉”字,因为醉了,斜倒在楼上就像枕在水上,伏在桌上就像坐在船上,所以能想像出好似山在俯仰、与月徘徊。
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这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
北宋时,杭州西湖由*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徘徊”——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赏析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附: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古诗赏析
2.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
3.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6.苏轼诗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7.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赏析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6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译文]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月亮留连不已。
[出自]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当令。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逐:追赶。
无主,到处:都是说明景*的随意自然。
令:为使得,感觉。
徘徊:此处为留连之意。
译文1:
活生生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月亮留连不已。
译文2: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译文3:
那些被放生的鱼根本不怕人,而且还追着人走。没有主人的荷花开遍湖里,那么舒适惬意。以水为枕,躺着看山,那山似乎并没有高昂着头,而是在仰视着自己。风吹动没有系缆的船,摇来摇去,似乎不是船在摇,而是月亮在徘徊不定。
赏析:
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写出了湖上景*的随意自然。首句写动物,次句写植物,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后两句落笔题目的“醉”字,因为醉了,斜倒在楼上就像枕在水上,伏在桌上就像坐在船上,所以能想像出好似山在俯仰、与月徘徊。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俳徊”的景面。蓝灰*的湖面,轻泛波纹,点缀几片深*荷叶,木桨轻摇,划出两圈涟漪。笔墨简炼、清淡,点出夏夜静谧的气氛。画面的中心部分是人物和圆月。诗人双手枕头,脸露微笑,一副醉意朦胧,悠悠自得的神态。一轮圆月、几弯山岱的倒影,与小船交相叠复,产生水天一体,人月徘徊的神妙意境。画家不仅绘出了诗意,反映了诗的浪漫主义风格,还成功地刻划了诗人的*格,在构图、用笔、用*上颇见功力。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词赏析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古诗赏析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m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4]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翻译:
1.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打入船内。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2.乌云上涌,就如打翻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给遮住乌云密布,暴雨骤至,雨花四溅,水珠犹如天上倾倒下的无数珍珠,纷纷溅入船中。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和白*的雨点,此时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就像天空一样广阔无边。
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的美丽风光。
1.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赏析
3.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6.苏轼诗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7.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苏轼
关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原文及赏析9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开头两句写的就是这场景象。
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抓住它几个要点,写得如此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