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攀登过江西的井冈山,漫游过深圳的欢乐谷,然而,*的颐和园却是我未曾亲临的地方。为了一窥其风采,去年暑假,我踏足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园林。
踏入颐和园,我沿着一条漫长的小路,眼前渐渐显现出慈禧太后曾居住的建筑。穿过这些古老的建筑,不知不觉中,我走进了那著名的长廊。
正如文献所言,长廊果然名不虚传。廊壁上布满了成千上万幅壁画,每一幅都独具特*,层出不穷。作为一个热爱绘画和阅读的人,我也难以忽视其中许多我无法名状的画作,让我感叹不已!
长廊蜿蜒曲折,两侧花朵争相盛开,品种繁多,月季、玫瑰、牡丹等,数不胜数。再转几个弯,眼前豁然开朗,万寿山映入眼帘。
远眺万寿山,被水环抱,宛如日月潭,却不同于后者的奇妙之美,而是一种朴实而不华丽的美感。我不禁在心底赞叹:真是美不胜收!在山巅耀眼的金塔,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生辉,使得整个山景更添迷人。
山下是一片湖泊,那便是著名的昆明湖。如同一块宁静的汉白玉,湖面平静无波,只有偶尔的涟漪,仿佛在轻轻拨动心弦。湖上还漂浮着游船,尽管我未能亲身体验,却只能凝望着,想象着划船时脸上被凉风拂过的情景,心头不禁涌上一阵宁静与雅致。
美不胜收的景致使我沉醉其中,然而,导游的催促声让我不得不开始踏上归程,不舍地离开这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园林胜地。
颐和园教学反思2
蝴蝶的追寻——从课题到课堂的成长之路
沈从文在他的文字中曾经写道:“我思想,我是一只不甘于在一朵花里就满足半生的蝴蝶。于是我在释迦的菩提树下许下了一年的生命,寻找世界的美丽。”这句话在我心中深深地扎根,让我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了新的领悟和方向。我开始明白,自己或许就是那只不知满足的蝴蝶,渴望不断地蜕变和成长,勇敢地追寻着知识和智慧的美丽。
从抽到课题的那一天开始,我便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探索的道路。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不同的困难和收获。以下是我在这条道路上的详细经历与反思。
一、知识的积淀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的主要任务是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准备。我意识到,任何教学活动的基础都是扎实的知识积累。我开始查阅各种资料,阅读有关《颐和园》及其作者的文献,以全面了解背景知识。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文本本身的研究,更包括对颐和园历史文化背景的掌握。
我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章,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特别是沈从文对自然景*和人文景观的独特视角。我还专门去观看了一些关于颐和园的纪录片和实地考察的影像资料,尽量从多个角度感受和体验颐和园的美。这些知识的积累不仅让我对课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后续的教案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案设计艰难的摸索阶段
在教案设计阶段,我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困难。最初,我的设计思路是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资料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然而,这种方法却导致了教师讲解内容过多,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则显得十分被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的活跃气氛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然而,尽管进行了两次试讲,我仍然感到课堂的效果不如预期。特别是学生的参与依然不够积极,课堂气氛显得有些平淡。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试图找到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的方式。
在这时,学校的刘淼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谈,教师的角*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思考。”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解知识,更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表达和思考的过程。
颐和园教学反思3
《颐和园》是单元五的精读课文,围绕着“世界遗产”的主题展开。作为一篇游记,它不仅文字优美,结构清晰,而且作者游览的顺序一目了然。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合理安排游记的写作顺序,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提出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时的思考,帮助他们初步理解文本的结构。然后,我引导学生深入细读。然而,我发现在第一课时,我原本打算重点讲解“长廊”部分,希望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到其语言之美和景点的独特魅力。但实际*作中,我发现自己并未给予学生清晰的朗读要求,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阅读,并未真正引导他们领略颐和园的美丽。这是我需要在未来教学中改进的重要方面。
特别是在让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部分,我开始怀疑他们的自学能力,未能真正放手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潜力和**。这是我教学中的一大短板,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