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企业在营销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市场机会,然而,激烈的竞争也使得同质化现象明显。本文从产品、服务、渠道、品牌、价格和人员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网络营销的差异化方向,并探讨了这些方向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差异化竞争、优势、网络营销
竞争与差异化
在互联网条件下,竞争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方面是致力于满足消费个*化需求,另一方面是竞争趋同化。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个*化产品信息,企业则可利用网络实现大规模定制。然而,这也使得竞争者更容易收集信息并仿效对手,导致竞争手段和方式的同质化。
消费个*化与竞争趋同
消费个*化使得定制化生产、销售和消费成为可能,而竞争的趋同则迫使企业更注重个*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建立基于这些差异的竞争力。
网络条件下的差异化分析
迈克尔·波特将企业差异化分为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和创新战略,而科特勒强调通过产品、服务、渠道、人员和形象等多方面实现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
在互联网时代,顾客需求个*化且易于被发现,因此成功取决于产品是否满足并传达顾客价值。产品差异化应侧重于顾客定制,通过便利的信息沟通,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和制造,实现个*化定制生产。
服务差异化
产品的顾客导向为一对一服务和高效CRM提供了基础。通过24小时响应顾客和合作伙伴的需求,企业可以实现服务的差异化。通过网络收集客户数据,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偏好,实现差异化定制服务。
渠道差异化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销售和沟通渠道,拓展了企业的传统渠道范围。通过在线信息沟通,企业可以建立与客户的一对一沟通关系。渠道差异包括分销、沟通和客户关系渠道,使企业能够更灵活地传递产品信息,扩展分销渠道,并建立电子信息交流的客户关系渠道。
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网络营销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浅析企业网络营销对策2
网络营销是数字经济时代崭新的营销理念和模式,是近年来众多营销理念的进展、凝练和升华。它既与传统营销方式相连接,又能引领和改造传统营销,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尚未十分成熟的情况下,网络营销成为广大企业、营销组织,尤其是中小企业进*电子商务的关键切入点。为了正确开展网络营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含义和特征。
一、网络营销的含义及特征
网络营销可定义为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通过市场的循环营销传播,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商家诉求的过程。主要涉及两大领域:网上营销传播和网址宣传。网络营销的独特特点包括:
极强的互动*:网络营销有助于实现全程营销目标,通过电子布告栏、在线讨论和电子函件等方式,以低成本在全过程中及时收集消费者信息,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和积极*。
市场的全球*:网络的连通*、跨国*和开放*决定了网络营销市场的全球*,使企业能够在无国界的范围内寻找目标客户。
明显的经济*:网络营销具有快捷*,极大降低经营成本,包括广域*资源、地域价格差异、交易双方的最短连接*等,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策略的差异
在传统市场营销中,企业利用各种策略和手段组合成整体策略,以实现经营目标。而网络营销时代引入了新的营销组合——4C组合策略:
从产品策略到消费者需求策略:网络营销更加及时、准确地把握消费者需求,满足个*要求。
从成本定价到需求定价:产品定价以满足需求的成本为基点,采取反向定价策略,以消费者能承受的价格水平为基准。
从传统商业模式到网络商业模式:网络覆盖广泛,营销突破地域限制,商务运作被电子商务信息交换和处理取代,企业关注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成功营销。
三、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
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直至1996年逐步被企业采用,主要在信息通讯、计算机和金融等行业普及。相较其他国家,我国的网络营销发展水平仍较低,表现在:
认识不够深入:多数企业将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未充分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和虚拟市场对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必要*和紧迫*。
通过深入理解网络营销的特点,企业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升竞争力,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策略3
摘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代表着其在市场中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同时也是企业长期积累并独占的文化。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因素应包括治理文化、创新文化和技术文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整体经营能力至关重要,也为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探讨了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建立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建议。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综述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占的知识或资源,代表着企业的综合能力或各种能力的组合,是企业营销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学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有不同看法:
核心竞争力指企业独占的知识或资源。学者Prahalad和Hamel(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过去到现在所积累的知识和学习成果,特别是在协调技术和科技整合方面的能力;Kim(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包括产品、业务或技术方面的能力,更是一切知识的最深层内涵的体现;Petts(1997)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和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组合。Hamel(2000)则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张维迎(2002)指出,企业的生存与否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即表现为是否拥有独特的资源和其他能力。
核心竞争力指企业综合能力或各种能力的组合。Dosi(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系列差异化的技术、互补的资源以及企业习*和生产能力的组合。Chandler(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包括职能*的能力,例如生产、营销、人事、财务以及研究和战略能力。Collis(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创造利润的源泉,是一系列特有的、科学技术的互补资源。Winterscheid(1993)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协调整合,能够超越企业整体之间的界限,使企业活动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Mongomery(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整体战略下开发的具有优势的资源。
核心竞争力指企业营销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张彦宁(2002)认为,核心竞争力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使企业在战略上与众不同。陈清泰(2003)认为,核心竞争力指企业不断创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指企业长期积累且独自拥有的文化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代表着企业在某一领域或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特殊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并独自拥有的文化。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应包括企业的治理文化、创新文化和技术文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文化从理念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整体经营素质,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了关键基础。根据本文对来自全国12个地区的117名企业治理职员的调查,其中92%的治理职员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独占并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难以被竞争对手和其他组织模仿,因此具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早在1992年,Leonard 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独特且不易模仿的文化知识,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Aharoni(1993)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有的特定优势,指的是深植于企业员工或设施中的独特文化。Hamel(1994)则认为,核心竞争力并非物质资产,而是一种能够创造核心价值的能力。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企业治理处于经验治理阶段。当时,企业治理主要依靠治理职员的经验和意志,治理效果完全依赖于治理者的素质、经验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企业治理者已意识到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治理策略和方法,建立起本企业的特*文化。目前,我国企业治理已进入文化治理阶段,企业治理的对象是知识化和学习型的劳动者,主要治理策略是全体职工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以提升职工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