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c2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高二《乙醇》说课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乙醇》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乙醇》说课稿

篇1:乙醇说课稿

乙醇说课稿

(一)教材认知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第五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节课,是继烃类化合物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油脂和单糖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且掌握了科学方法,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②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特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科学思想

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从而让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即乙醇的性质,推导出醇类的化学性质。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飞跃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4)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反对假冒伪劣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可知,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三个突破点: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多媒体技术展示来确定,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充分利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逻辑推理的严密性;②通过试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抓住烃的衍生物中,官能团的教学中心点与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CAI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说实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四)说现代教育手段

1.可用电脑三维动画展示乙醇的空间结构,使学生对乙醇分子结构有直观了解。

2.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四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CH3CH2OH+HBr=CH3CH2OBr+H2O

(3)CH3CH2OH+CuO==CH3CHO+Cu+H2O

(4)CH3CH2OH====CH2=CH2↑+H2O

以上四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五)教学程序

1.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先复习烃的概念,再让学生自学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后投影一组简单的烃的衍生物,请同学找官能团。

2.分析乙醇的分子结构

投影一道简单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比较乙烷与该有机物的组成,引导学生推导出以下两种结构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再告诉学生,1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molH2,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电脑投影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对学生的书写,概括、观察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3.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最后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实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台酒故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们在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4.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应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后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讨论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

(2)与氢卤酸反应

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HBr在加热条件下C-O断裂,-OH被卤素原子取代,生成溴乙烷和H2O的本质。并讲述在实验室中通常用溴化钠固体和硫酸的混和物与乙醇共热而得到油状溴乙烷,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已学过的知识写出其中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扩展能力。

(3)氧化反应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掌握反应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后让学生判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4)消去反应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乙烯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消去反应概念,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提问:如果温度不同,反应产物是否相同?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温度不同,产物不同,170oC时生成CH2=CH2和水,140oC时,生成CH3CH2-O-CH2CH3和水当温度超过180oC以上时开始炭化,反应产物就相对复杂,用电脑模拟乙醇的消去反应和生成乙醚的取代反应过程,并用电脑播放制乙烯时当温度超过180oC以上时有机物炭化的录相。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小结。同一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就有可能不同。在化工生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生产需要,控制好反应条件,使反应按着我们需要的方向进行。

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发生反应时,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然后总结出: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取代反应有C-O键单断,如制乙醚;有O-H键断裂,如与HBr反应;消去反应是C-H键断裂配合C-O键断裂如制乙烯;局部氧化反应是C-H键断裂配合O-H键断裂;完全氧化所有键全部断裂。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

归纳小结: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有的单断、有的协同断)。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5.乙醇的用途

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活动中产生的,好像游泳一样,必须要在游泳的亲身实践中才能学会游泳,自学能力也一样,必须在自学的实践中培养产生。为此安排乙醇的用途这部分相对适合高中学生自学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归纳、分类和学于致用的能力。

6.课后练习略。

篇2:乙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烃的含氧衍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认识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指导思想

新教材特别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借鉴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认知同化的学习模式,即先探明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加深。

五、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环节――讨论、交流,激活已有知识

学生依据学案,分组(4-6人)交流关于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已有知识,最早完成学案的小组到展示台展示,之后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和补充,教师参与总结。对于乙醇的分子结构,大部分学生正确写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不规范的加以纠正,在此引导学生:乙醇属于烃吗?并与乙烷的分子结构作对此,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对于乙醇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的比较全面,而乙醇的化学性质,学生只能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对于乙醇的用途,学生知道的还是相当多,在此基础上,借助两个新闻标题为学生介绍了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我国的能源危机,然而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玉米,从而出现了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教学第二环节――关注生活现象,提出新问题

由3名学生到讲台表演我准备好的台词,也可以课前演练一下。

甲:你买新车了,请客!

乙:当然!

甲:干一杯!

乙:我开车,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没问题。

乙:三杯五杯也没问题!

(甲、乙喝酒状)

甲:喝多了吗?还能开车吗?

乙:没事。再喝几杯也没问题!

丙(上):酒精测试!喝了这么多酒还开车,扣车,罚款!

乙:时代不同了,汽车还喝酒呢!我喝点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着呢,没喝多。

通过表演,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对甲、乙二人的行为有何评价?2、从这段对话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质的关键词,提出你想进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主要观点有饮酒不能驾车,不应该劝开车的人喝酒,酒后驾车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等等。但也有的同学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开车吗之类的问题,我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然后为学生出示我国关于酒驾的界定标准和处理规定,学生对酒驾的认识更加全面。

对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的互相启发和教师的点拨,提出的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

(1)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2)交警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我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教学第三环节――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学生最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体内的变化。我为学生提供了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乙醇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饮酒的人很快出现面红耳赤的现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随之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机酒后肇事的罪魁祸首。一段时间后,乙醛又被氧化为乙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这种变化在人体外用铜或银作催化剂就能实现,接下来我为学生示范了操作过程,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我对课本中的的实验做了简单改进: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改为了小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一是对学生来说插入铜丝更容易,防止插入过慢铜丝变冷,对学生来讲也更安全;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并对比实验前后液体气味的变化。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铜是催化剂,实质是乙醇和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并给出乙醛的结构,学生通过对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这一过程,学生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体验。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在描述现象的时候会发现做过催化剂的铜丝更新、更亮了(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需要老师点拨一下),那么如果想把旧铜器变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为学生展示了铜银在焊接时的图片,对于银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旧银器,你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的情绪又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了。

教学第四环节――验证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

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鉴于重铬酸钾氧化乙醇的应用价值,高锰酸钾作为有机化学常用氧化剂的重要地位,再加上这两个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我把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给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想了解乙醇的更多知识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搜集到的“乙醇钠”的相关信息,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之后我提出问题:水可以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那么由乙醇如何获得乙醇钠呢?学生观察发现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我顺势抛出另一问题: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如何验证?学生想到氢气的验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并提出了与教材相同的实验方案。但是以往实验中,由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切取的钠块较小,大试管中的空气很难全部排出,氢气的验纯需要较长的时间,钠块太小产生的氢气量较少则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我对本实验也做了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不纯净的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活塞,点燃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钠的用量,无需验纯,点燃时现象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验证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式。

归纳整理:总结了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对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的分析引出羟基、官能团的概念,初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途径有很多,要善于从化学视角留心生活中的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释或解决。

篇3:《乙醇》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乙醇》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3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内容。该部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以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了乙醇组成与性质,了解了乙醇的结构特点。结合乙醇的结构认识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并且在此基础上拓展了醛的相关知识,以此带领学生认识到乙醇在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性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方法,同时拓展了视野,认识了化学与STSE之间的关联。

(过渡:一堂好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而且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酒精制品,对于酒精的物理性质很熟悉,但是对其化学性质并不了解。考虑到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发展当中,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到乙醇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当中,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能够书写乙醇和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以此推断乙醇分子的结构;能够书写乙醇的催化氧化方程式。

2.通过对比钠与水、乙醇的反应,锻炼对比、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和钠的反应及其催化氧化。

【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教学是重点是教学过程,因此重点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授课伊始,我会通过教材出示多种食物的图片,比如面包、鸡蛋、牛奶、水果等,并且说明日常食品的主要成分大都是有机化合物,比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油脂和蛋白质等。接着会出示一张有关酒精饮料的图片,提问这些物品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乙醇。

通过从日常生活出发引入本节新课,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当代教育学的新要求。

(二)新课讲授

1.乙醇的结构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说明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羟基(—OH)。接着向学生介绍有关乙醇的用途,比如酒精饮料、消毒杀菌等。

2.乙醇的性质

这一部分需要重点呈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我都采用了实验的方式来进行。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我会采用多媒体播放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视频,请学生自行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即可得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可以生成氢气,并且产物呈碱性。

接下来请学生结合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不与煤油发生反应,但是可以与无水乙醇发生反应,思考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煤油属于多种烃类的混合物,所有的氢原子都是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但是乙醇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的连接方式与其他氢原子、烷烃中的氢原子连接方式不同,由此判断金属钠是与羟基(—OH)上的氢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我也会顺势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回忆金属钠与水发生反应的现象,说明金属钠与水、乙醇反应现象的不同点。学生可以得出下面两点结论:①金属钠与水反应,金属钠漂浮在水面上,与无水乙醇反应时,则是沉在底部,由此说明密度关系ρ水>ρ钠>ρ乙醇;

②金属钠与无水乙醇反应不如与水反应剧烈。在这里我也会结合乙醇、水的结构式说明是因为水分子中的氢比乙醇分子羟基上的氢更加容易电离。

(2)乙醇的催化氧化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观察,铜丝反复在酒精灯上灼烧之后伸入乙醇中的现象,需要注意观察铜丝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等。接下来请学生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铜丝在反应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思考乙醇在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学生结合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变黑,伸入乙醇中颜色变红的现象即可猜测得出,乙醇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铜丝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乙醇是被氧化。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也会顺势写出乙醇在铜催化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之后我会说明乙醇被氧化生成的乙醛继续被氧化可以生成乙酸,乙醇遇到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酸性重铬酸钾)也会被直接氧化生成乙酸。

3.醛的认识

有关醛的认识我会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乙醛和甲醛”,概括甲醛、乙醛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的相关内容,并且说明醛类的相关性质,认识到醛类物质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三)拓展提升

我会请学生思考决定乙醇、乙醛化学性质的是什么基团?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得出:决定乙醇化学性质的是羟基(—OH),决定乙醛化学性质的基团是醛基(—CHO)。在此基础上,我会说明有机物的性质与其结构有关,这也是有机物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

(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要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在这里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或者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课下查找资料,说明能够通过催化氧化生成醛的醇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篇4:乙醇,醇类说课稿

乙醇,醇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烃的衍生物”的第二节,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开篇,同时也是继卤代烃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内容包括了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及醇类。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烃、卤代烃的知识,又为后面其它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在本章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由认识酒类、酒精到学习乙醇、醇类的性质,实现了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的理性认识的飞跃,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提高了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节内容分二节课完成。第一课时: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

第二课时:乙醇的用途、制法、醇类。

下面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

2、教学目标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式、物理和化学性质;

②使学生了解羟基的特性,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官能团”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运用实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从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入手来分析物质性质的“思路教学”,使学生学会研究有机化学的科学方法。

(3)科学思想

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4)美育渗透点

①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让学生体会物质的微观结构之美;

②介绍酒和酒精的有关知识,体会化学化工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美。另外,酒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的教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分子结构的确定和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性质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形成过程。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形成这个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用实验进行分析、检验的科学思想,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只有掌握好乙醇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乙醇的性质。

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我设计了三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多媒体技术展示来确定,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归纳演绎的学习方法;

②通过试验探究和动画演示的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③在烃的衍生物的教学中,抓住官能团的教学中心点与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

二、教法分析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醇与金属钠的实验、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增加几个实验(如醇的溶解性实验等),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实验→疑问→思考→引导→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去探索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法: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3、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学法指导

1、学好烃的衍生物知识,应抓住有机物分子的关键部位(官能团及其邻近原子),分析有机物在化学反应中的断键本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

2、在理解掌握乙醇的断键本质的基础上,注意分析理解乙醇羟基和乙基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3、要注意反应条件(外因)的影响,着重把握乙醇的消去、氧化反应及其条件和产物,并以此为出发点,扩展至醇类的重要反应。

四、教学程序

1、教学程序设计

设疑

实验探究

多媒体演示

归纳小结

小组讨论

启思诱导

规律应用

练习反馈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的酒类、酒精和乙醇的知识,由教师加以简单评析,并进一步介绍酒和酒精的知识。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无水乙醇。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乙醇与水、碘单质、苯的溶解实验

(3)让学生思考如何推测乙醇结构

a.回忆并写出乙醇的分子式:C2H6O

b.结构: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组成推测乙醇的结构,写出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

(1)CH3CH2OH(2)CH3-O-CH3

【学生实验】无水乙醇和Na的反应。检验生成的气体。

提问:如何利用此反应推测乙醇的结构?

学生提出探究方案,并用实验验证,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

【动画演示】乙醇分子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比较分析乙醇与乙烷、水在分子结构上的异同点。

(4)乙醇的化学性质

通过对比溴乙烷分子中溴原子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来推测-OH对乙醇性质的影响,猜测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断键位置。

a.乙醇和Na反应

【学生实验】再次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

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钠与乙醇、水反应现象的比较

实验现象比较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

钠的现象

声的现象

气的现象

实验结论

反应实质

【动画演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

分析体会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实验中的体现。

练习写出其它活泼金属K、Mg、Ca等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乙醇和氧气反应

①燃烧:

②催化氧化

【视频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将灼热的弯曲成螺旋状的铜丝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反复多次。

【学生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试着解释可能的原因。

【动画演示】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有机物的结构变化。

总结醇发生催化氧化的结构条件。

c.乙醇的脱水反应

①分子内脱水:

【展示】乙烯的实验室制备装置。

【动画演示】乙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的实质,弄清乙醇分子在该反应中的断键位置,引出消去反应的概念。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②分子间脱水

【动画演示】分子间脱水的反应过程,强调乙醇的断键位置。

从醇的氧化和脱水反应的过程中体会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小结】最后再和学生共同归纳本节的知识,重点归纳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用电脑模拟演示,并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几道课堂练习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篇5: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篇6:高二生物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地位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2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3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高二《乙醇》说课稿(合集15篇)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学目标设计

3.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教学方法设计

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

5教学过程概述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提示〗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一、萨顿的假说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细胞的存在方式在配子中,成对中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同左

体细胞中的来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左

形成配子时的行为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类比推理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类比推理二、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作答。(如果学生的学习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

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

〖板图〗证据:果蝇的限性遗传红眼XWXWX白眼XwYXWY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Xw:红眼XW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依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或依据教师的引导提问)、思考、讨论、作答、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经过分析、推理,培养学习能力,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①分离定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总结:再次强调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课堂练习:书本31页6、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篇7:高二《一剪梅》说课稿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篇8:高二体育课说课稿

高二体育课说课稿

高中体育教学是开展素质教育一个重要途径。绝不能把德、智、体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高二体育课的说课稿,欢迎借鉴!

1、说教材:

(1)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各学习领域、水平段的学习目标的规定以及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关注高三学生的个体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新”,确保“健康第一”、“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在实处。

(2)篮球战术配合是单一技术动作发展的必然需求,对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和责任感以及培养团队意识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3)高中篮球选项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过程,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篮球战术意识,在逐步掌握篮球基本技术与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战术配合融入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知识的探索,拓宽篮球知识面,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

技巧:简明扼要地向他人介绍本次课教材,包括学段、内容、课的形式、教材所处地位、教材选择的依据等,要有明显的概括性但不能笼统、含糊不清。

2、说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三维健康观,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预设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篮球“突破分球”战术配合的基本构成形式及其地位与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学习,70%以上的学生能够和同伴完成“运球突破—吸引防守—传球”等连贯技术,能够通过传球、跑动主动与他人合作配合。30%左右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基本配合技术

(3)情感目标:通过篮球战术配合教学,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究、敢于创新的学习能力;形成相互学习、团队合作意识;拓展篮球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技巧:需要贯彻“三维健康观”和“目标引领教学”的理念。由于教学目标是对本次课教学效果的预判,也是评定教学效果的一个依据,因此在预设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可操控性、可量化性、可达成性,同时也为以下说课中的课堂教学行为埋下伏笔。

3、说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合理地把握突破之后分球的时机。其依据是让学生明白突破防守之后,是不是每一个球都需要“分”?为什么要“分”?怎么“分”?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同伴的位置,将球准确地传给同伴。其依据是在篮球实战时,突破防守之后,同伴不能站在原地“等球”,需要通过移动,寻找“空位”和进攻时机。

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根据教学目标制订的,因为课堂教与学的行为都是围绕如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而展开的。“重点”是在课堂上需要着重且重复练习的内容,而“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容易出错的环节。要想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就必须对教材、课程以及学生情况全面的了解。可以这样说,不同的观察角度就会有不同的重难点。

4、说学生情况

我校体育课程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立选项教学,每个年级都设立了篮球选项课,确保了知识的连贯性。本课对象是高三男生,在身心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综合判断能力,能够对知识深度作出合理的思考和概括。在平时运动参与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运、传、投等技术,喜欢“单打独斗”,忽视“团队配合”,经常出现“不到万不得已不传球”的现象,大大限制了篮球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开展战术配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得到良性、持续发展。介绍学情时需要重点描述学生的身心特点、技能水平和参与现状,明确“为什么教”。

5、说教法、学法

(1)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遵循教学规律,本节课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运用示范、讲解、直观演示、游戏、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其中采用小黑板作为战术演示板,让学生观摩战术示意图,学会布置简单的战术配合、模拟NBA最后10秒钟的进攻战术配合演练等等是本节课的亮点。

(2)为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效解决重难点。本节课采取模仿、尝试、创新等方法,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运用比较法、竞赛法。

技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法和学法的运用是否合理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在说课时要精炼地描述,要能够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抓住学生的特点,尤其要明确表述本节课的亮点部分,这样就可以让听课的.人有所侧重。

6、说教学流程

(1)导入学习阶段

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用时1分钟。

(2)愉悦身心阶段

A、播放音乐,引领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徒手练习篮球技术动作,内容包括:持球同侧步、交叉步突破;前后运球;前后、侧向滑步等(可加入示范)。用时大概5分钟。

作用:提高肌体兴奋度,为安全参与练习做好准备。

B、指导分组,在指定区域进行有球练习——“一运一防”。用时3分钟

作用:明确各组练习区域,复习运球技术。

(3)基本内容学习阶段

根据小黑板上的内容安排,由小组长带领大家一起练习。

事先准备材料内容安排:

A复习运球三步上篮(分别从中路、45度、底线三个不同线路)每个人练习3次,时间4分钟。

B突破——传球练习。一人固定接球,一人消极防守,依次运球突破防守,将球传给站在罚球线附近学生。提示:注意轮流变换角色。时间5分钟。

作用: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培养自觉参与课堂学习意识。

(亮点)集中,对分组练习情况简要评价。指导学生学习“突破分球战术配合示意图”,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模仿示意图的站位与进攻组合顺序。时间2分钟。

作用:及时总结,指出不足。通过对图解的学习,熟知跑动、传球、投篮等路线的画法,提高篮球综合素质。

(4)拓展提高阶段

(亮点)集中讲解,布置各组创新一种突破分球战术并能画出示意图。

设问:如果突破不了防守怎么办?如果突破进去之后是不是必须要将球传出?在什么情况下分球?引导学生带问题继续参与练习,同时也能解决教学重点,把握合理分球的时机。教师参与各组学生的练习。演示通过掩护、移动、跑位等手段参与组合进攻。时间大概15分钟。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参与学习,可以让学生练习有的放矢,并能针对重难点开展。

(5)各组展示学习成果

(亮点)创设“NBA比赛在临近结束时,比分胶着的情形下采用突破分球战术完成绝杀的情境”,各组按照战术布置完成练习。其余三组学生在教师引领下齐声10秒钟倒计时。时间3分钟。

设计意图:刻意制造紧张的气氛,让学生感悟篮球运动的魅力,充分体会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上团队的努力可以战胜困难。

集中评价。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对同伴的评价等。时间1分钟。

(6)身体素质练习

“矮子走”游戏:每组学生前后依此蹲下呈低重心状,听教师信号进行两条边线之间的走动比赛。总共练习2次,时间大概4分钟。

作用:提高下肢力量,培养团队协作、奋勇向前的精神品质。

(7)放松身心阶段

播放节奏轻快的音乐,集体放松和相互放松相结合,安排学生整理器材。时间5分钟

技巧:“说教学流程”是说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教学流程的阐述,听者对这堂课能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针对事先制定的教学重难点,要说出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方法一一解决,采用什么手段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在这个环节中,要抓住重点部分清晰表述,教学亮点的设计意图,哪些手段可以解决问题等等,不需要像报流水帐一样面面俱到。在说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示范和重点讲解,例如技术动作、场地的分布、分组的安排等,提高说课的观赏程度。

7、场地与器材

篮球场2块、篮球若干(每组5、6个)、小黑板4块、粉笔若干、音乐播放器1只

8、教学效果预计

预计本次课学生练习密度40%左右,练习强度中等,平均心率100次/分左右。以上是我本次课的全部教学内容,谢谢各位!

篇9:高二数学说课稿

一、概说

1.教材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直接影响其他圆锥曲线的学习。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和范示。同时,也是求曲线方程的深化和巩固。

2.教学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概括、推理和探索能力的极好素材。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总结归纳,应用提升等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坐标法的规律,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3.学生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有待于训练。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教学方法是“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椭圆定义的理解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是:标准方程的推导。

二、目标说明:

根据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确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定义、掌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数形结合,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进行数学美育的渗透,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学习。

三、过程说明:

依据“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新的教学理念和上述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教学目标、新型的教学方式、新型的呈现方式”体现如下:

(一)对教材的重组与拓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遵循拓展、开放、综合的原则。教材中对椭圆定义尽管很严密,但不够直观,所以增加了影音文件:海尔波谱彗星的运行轨道图,最后,让学生交流用几何画板画椭圆以及5个探究性问题,作为对教材的拓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1.新课导入:以影音文件“海尔波谱彗星的运行轨道示意图”导入,呈现方式具有新异性,激发学习兴趣;画板画图,增强动手操作意识,直观形象从而引入椭圆定义,进而研究椭圆标准方程。

2.新课呈现:

学生通过观看文件、动手操作,然后自己总结椭圆定义,符合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认知规律,而且提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然后,进行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培养运算能力,进而探讨标准方程的特点。教师作为热烈讨论的平等氛围中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积极谈论和参与体验,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美学教育,掌握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最后的几个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敢于探究,转变学习方式。

3.巩固应用

根据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设计三组九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联系、思考、讨论、反馈、矫正,增强运用能力。

4.继续探究:

(1)观察椭圆形状,不同原因在哪里;

(2)改变绳长或变换焦点位置再画椭圆,发现关系;

(3)用几何画板交流画图,观察形状变化;

(4)如何描述形状变化?

引导学生探究欲望,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评价说明

本节课的学生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形成性评价: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交流合作、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学探索精神;当学生做的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阶段性评价:从单元测试、期中测试等方面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测试。评价结果以每次测试成绩和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为依据。同时要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行动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本课充分体现了“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新课程理念。

五、说课总结

这节课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是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注重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研究性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0:高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垂线定理”是立体几何的中重要定理,它是在研究了空间直线和平面垂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空间两条直线垂直关系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既是线面垂直关系的一个应用,又为以后学习面面垂直,研究空间距离、空间角、多面体与旋转体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这节课也是培养高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垂线定理的引出、证明和初步应用。对定理的引出改变了教材中直接给出定理的做法。通过讨论空间直线与平面内直线垂直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发现定理。这样,学生感到自然,好接受。对教材中的例题有所增加,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理解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准确把握“空间三线”垂直关系的实质。

(2)领会应用三垂线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应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应用意识教育和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对高二学生来说,空间概念正在形成,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模型演示、推理论证,领会三垂线定理的实质,正确认识“空间三线”的垂直关系;同时掌握“线面垂直法”研究空间直线关系的思想方法。本节教学难点是准确把握“空间三线”垂直关系的实质,掌握应用三垂线定理的一般步骤。领会定理实质的关键是要认识到平面内一条直线与斜线及其在平面内的射影确定的平面垂直;应用定理的关键是要找到平面的垂线,射影就可由垂足与斜足确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说教法分析

建立模型,启发引导,猜想论证,学习应用,发展能力。

让学生动手做模型,教师演示指导,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线面、线线关系的变化;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线面、线线垂直关系存在的因果关系,逐步推理,猜想命题,论证命题,从而发现定理,揭示定理的实质。对定理的应用,只要求学生在理解定理的基础上理清应用定理证题的一般步骤,学会证明一些简单问题。

三、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立体几何的教学特点,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能成了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环节)复习提问:

(1)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3)什么叫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学生回答,教师作图1)

(设计意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和图形准备)

2、(教学环节)演示启发

由以上复习可知,平面的一条垂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平面的斜线显然不能垂直于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那么平面的斜线在平面内有垂线吗?有几条?请同学们来做做看。(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和铅笔在桌面上搭建模型)

通过以上实物操作的方法来表示平面的斜线在平面内有垂线,而且有无数条。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斜线在平面内的垂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有什么关系?

结论:直线a与射影AO垂直

那么,我们在平面内找斜线的垂线时能否只找到与其射影垂直的直线,换句话说,平面内的直线a与斜线PO的射影AO垂直时,a与斜线PO垂直吗?

结论:根据观察a⊥PO,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采用观察、猜想、发现的方法引出定理比课本上直接给出定理显得自然,学生好接受,)

3、(教学环节)引导证明

观察得来的结论,必须经过严格证明才能确认,我们把刚才的问题写出来,大家一起来证明一下。

把定理改为一道普通例题,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严格论证问题的习惯和正确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揭示定理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判定平面的一条斜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的方法:只要它与斜线的射影垂直即可。以后我们在平面内做斜线的垂线,只需做它射影的垂线即可。现在我们上面这道题用文字表述出来:

三垂线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当且仅当它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高二数学三垂线定理说课稿这就是著名的三垂线定理,它实质是平面内的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的判定定理。它集中反映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者的关系。这个定理之所以著名,不仅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证明线线垂直的重要方法,为研究计算空间角,空间距离,研究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性质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线面垂直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5、(教学环节)定理的应用

例1课本P155例1

例2课本P155例2

例3补充题: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1)BD1⊥AC

(2)BD1⊥B1C(3)BD1⊥平面AB1C

小结:使用三垂线定理证题的一般步骤:一定定平面及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二找找平面的垂线、斜线及其射影

三证证平面内一直线与斜线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简单例题的推证,总结出使用定理的方法,为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打好基础)

6、(教学环节)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三垂线定理,应学会按“一定、二找、三证”

的步骤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抓住重点进行课后复习。)

7、(教学环节)作业布置练习:P157,题3、5作业:P156,题1、2、4

思考题: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各顶点连线中,与BD1垂直的直线有那些?(设计意图: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

五、说板书设计:块为定理的板书及定理的证明,中间第二块为举例讲解,右边第三块为学生练习和课堂小结。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篇11:高二英语说课稿

高二英语说课稿

Hello , everyone . I’m very pleased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talk to you about some of my teaching ideas . My topic is the British Isles taken from Unit 5 in Senior Two.There are 5 parts.

Part 1.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lesson is a reading passage .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this unit . In this passage we should help the students get 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British Isles , such as general idea about England , position of the British Isles , the climate of the British Isles , the lauguage , the history and so on . At the same time , th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read the text and do different kinds of exercises . And the teacher should l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me difficult words,phrases and sentences . Of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receive some moral education .The teacher lets the students know that everybody has his own country and should love it by learning the history , culture of Britain .

1. teaching aims

a. 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Words:form,influence,basis,inland,narrow,diversity,republic,mild,unionstrength, lie

Phrases: be made up of , make the most of , hold together , lie off,

at the point , stand for , as much as

b.Further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reading skills.

c.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British Isles.

2.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 .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develop their reading skills.

b.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c.Master the following phrases

Stand for be made up of be unknown to make the most of hold together lie off be separated from at one point in general as much as run over end up with

3.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he idea that England stands for FishChips , the speakers’corners and the Tower of London is past.

The fact that the mainland of Great Briten is made up of three Kingdoms is still unknown to many

Part2. Something about the students(1).They are lack of geography knowledge.

(1).They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England .

(2).They can’t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and and U.K.

(3).Some stedents are not active in the class,and some students don’t like English.

Part 3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aids Teaching methods:

Fast reading to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Question-and-answer activity to get the detailed imformation in the text.Explanations for students to master some lauguage points.Teaching aids:

1.a computer and a courseware

2.a tape recorder

3.a projector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spreparation for reading ------ do fast reading ------ do careful reading ------ listening and reading ------ retelling ------ explain the language points ------ further discussion ------ homework

Step 1 preparation for reading

(This step wants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

I’ll use the computer and screen , and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places of interest of England and 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

Such as : Big Ben the Tower of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and Oxford University London Bridge Hyde Park ---

Step 2 Do fast readingGive th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do fast reading and then get them to tell whether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ture or false and correct them.

The British Isles is made up of 3 parts .the Brithish Isles lies off the west coast of Europe .The English Channel is only 20 miles wide .The British Isles are surrounded by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east .There is much rain in the British Isles .Ireland is part of the United Kingdom.There are 6 languages that are considered to be native to the British Isles .Step 3 Do careful readingThis step can train their reading ability .

Give the students some time to do careful reading , and then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 and give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

Get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Read the second paragraph once again . And then use the courseware a map of Britain to do some explanations . esp the position of England , Scotland , Wales , Ireland and their capital cities . After that ,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e numbers of the following place names in the correct places on the map . At last , I’ll ask one student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point them out on the screen .“ North Sea , Atlantic Ocean , English Channel , Scotland , Wales England , Northern Ireland , Ireland , Isle of Man , Irish sea , London Dublin”

3. Use question – and – answer activities to 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 This time the students should finish them very quickly )

What is the UK?What’s the weather in the British Isles like?Has the culture of the people in the British Isles received many influences ? From where ?Who conquered the Great Britain in 1066 ?What’s the result of French influence ?Which are the first two countries that join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What do people throughout the British Isles speak now ?

Step 4 Listening and readingTeacher plays the tape for students to listen . After that , teacher gives the students a few minutes to read aloud the passage . Meanwhil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try to remember some details .

Step 5 RetellingTeacher Writes down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numbers . Ask the students to retell this passage .

position ------ lie------ weather ------ culture ------ language ------ history ------ in 1066 ------ 1536 ------ 250 ------ 1707

Step 6 study the language pointsTeacher says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words , p hrases and sentences . Now let’s study them

stand forUSA stands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stand by stand out

be made up ofThis team is made up of 10 members .

Phrases : be made of be made from

be made into be made out of

make the most ofOn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one’s opportunity .

make the best of make use of

hold togetherWe always hold together in times of danger .

Phrases : hold up hold on hold back hold out

5. lie lie -----lied ----- lied -----lying

lie ----lay ------lain -----lying

lay ----laid ----laid -----laying

A black hen lays a whit egg .

The mother laid the baby on the bed .

Don’t lie to me .

6. as much as as many as as well as

as far as/ so far as as long as

7. The two difficult sentences :

The idea that England stands for fish  chips , the Speakers corner , and the Tower of London is past .

The fact that the mainland of Great Britain is made up of three kingdoms is still unknown to many .

The news that he won the game is exciting .

The news that he gave me is exciting .

Step 7. Further discussionWe know that England is separated from European mainland by the English Cdhannel .       “Is it possible to swim across the channel ?”

Step 8 HomeworkPlease make a travel plan for going on a trip through the UK?

Part 5 Blackboard designs

Unit 5 The British Isles

( Reading passage )

phrases : stand for be made up of ,

make the best / most of hold together

hold up hold out hold back

Sentence patterns:

The idea that England stands for fish chips , the Speakers Corner and the Tower of London is past .

The fact that the mainland of Great Britain is made up of three kingdoms is still unknown to many .

篇12:高二生物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糖的组成元素、分类及分布,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完成糖的分类、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篇13:高二英语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会运用所学语言,描述报刊编辑采访百姓、收集信息、制作报纸的过程;特别了解我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的一些基本情况,并能用自己组织的语言向别人介绍,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话课的学习与操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有关约会的用语及应答;学习并初步掌握动名词作主培和宾语的用法;正确完成练习册安排的练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词汇  aily;advertisement;check;interview;fix;develop;hand(v.);add;deliver;speed;latest;publish;avoid;besides;get down to;face-to-face;be popular with somebody;as well;care for

2.重要句型  )Reporters are then sent to cover the events.2)China Daily has plenty of advertisements,which help to cut the costs of making the newspaper.

3.语法  名词作主语和宾语(The -ing Form as Subject and Object)1)I like reading China Daily.2)Journalists are good at getting secret information from people.3)Learning new words is very useful to me.4)Writing headlines is more difficult in English than in Chi-nese.

4.日常交际用语  会及应答(Making appointments)1)What time does the concert start?2)Where is the best place to meet?3)What time shall we meet?4)I suggest 7 o’clock.5)Will you be free then?6)Yes,I’ll be free.I’d like to go.7)Let’s go together.I’ll meet you at the theatre at six thirty.8)Good.See you then.Bye.

三、课型

(一)对话课

Ⅰ。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Ⅱ。课堂教学设计

1.教师可通过以下提问导入正课:Now tell me,do you like reading newspapers?What kind of newspapers do you like to read?I understand that many of you have newspapers at home.Now tell me what papers do you have at home?Why do you like reading newspapers?Do you read English newspapers?What English newspapers do we have in China?

2.准备放对话录音,用投影仪打出听前提问:1)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2)When will Betty meet Zhou Lan?

放录音一至两遍,请一位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Key:1)The conversation takes place at the students’dining room.2)Betty will meet Zhou Lan at six-thirty.

3.再放录音,学生跟读一至两遍。根据本课对话内容,教师再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1)Why does Betty want to have a look at China Daily?2)What are“the Red Roses”?3)Where will the performance be held?4)What time does the performance start?

Key:1)Because she wants to see what’s on this weekend.2)They are a pop group.3)The performance will be held at the People’s Theatre.4)The performance will start at 7p.m.

4.学生两个人一组,练习对话三至五分钟。教师请几组同学到前面表演。

5.组织学生两个人一组,练习Oral practice所提供的问答练习。可不给学生准备时间,直接请几组完成问答。

6.要求学生将本课对话改写为一篇短文。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提示。

提示语(用投影仪打出):1)a look at China Daily 2)What’s on this weekend?3)a performance at the People’s Theatre 4)when and where to meet

要求学生根据对话,参照老师所给的提示编写短文。数分钟后,请同学朗读自己的短文,教师予以讲评。

7.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本课中所出现的有关约会及应答(Making appointments)的常用语句(见日常交际用语部分)。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语句,并在编练新的对话时加以运用。

教师提供如下情景,组织学生编演新的对话:

Situation 1:You are going to hear a talk given by Li Yang on Crazy English.

Situation 2:Your class is going to organize a picnic lunch somewhere outside the city.

学生可任选其中之一的情景编小对话。数分钟后,请两组同学到前面表演。

8.布置作业  )预习第14课;2)完成练习册中所安排的练习。

(二)阅读理解课(Ⅱ)

Ⅰ。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一份《中国日报》。

Ⅱ。课堂教学设计

1.检查生词及短语。

2.教师手持一份事先准备好的《中国日报》,通过和学生谈论报纸,引出本课内容:

Good morning,everyone.This is a copy of China Daily.It’s today’s paper.Now let’s have a look at the headlines and see what is happening in and outside China.

展示报纸上所列出的主要标题,和学生一起回顾当今世界大事,对于生词,教师可扼要加以解释。

Good.You see.You already have the ability to read some important news from an Eng-lish newspaper.Now I’ve got a question:Does anybody know how a newspaper is made?Does anyone know how all this news is collected and printed?Well,I think we can get the answer from me reading passage in this unit.

教师给出读前提问:1)What is“homework”for the reporters?2)Why is writing head-lines in English more difficult than in Chinese?

教师给学生数分钟,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默读),之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Key:1)The so-called“homework”for reporters is to go to the newspaper’s own library to look up any information that they need.2)Because the English letters are not of the same size.For example,in English the letter M is wider than the letter I,so editors must check that there is enough space for the headlines they have written.

3.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一至两遍。教师就课文内容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可参阅练习册所列出的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第三部分课堂活动内容。在学生依次填写表格后,请几位同学介绍报纸印制的经过,要求学生适当增加新的内容。

Model:

1)The chief editor holds a meeting with the journalists every morning and they discuss the main events of the day.Then reporters are sent to report the details of the events.2)Journalists interview people and write stories.Sometimes they telephone people and fix a time for a face-to-face interview with them.Sometimes they check information they need in the newspaper’s own library.3)Photographers take photographs.Sometimes they use old pictures from the newspaper’s own picture library in order to save time and money.4)Pho-tographs are quickly developed.5)Editors check the reports and make necessary changes.And the chief editor decides which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on the front page.6)Ed-itors write headlines for each story.7)The newspapers are printed on fast-moving printing machines.8)The newspapers are delivered by train and truck.People buy them for the latest news.

5.课堂活动 教师可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在课上进行:1)学生七八人一组,将整个报纸制作过程表演下来;2)根据以下情景,编写对话:

Suppose you are a reporter.Make a telephone call to somebody to fix a time for a face-to-face interview.

6.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介绍报纸的制作过程;2)完成练习册中所安排的练习。

阅读理解课(Ⅱ)

Ⅰ。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一份《中国日报》。

Ⅱ。课堂教学设计

1.检查学生课文朗读和复述。

2.准备阅读课文China Daily.教师给出读前提问:1)Where is China Daily published?2)China Daily has got plenty of advertisements and in what way can they help?

教师给学生数分钟,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之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Key:1)China Daily is published in Beijing.2)The advertisements can help to cut the cost of making the newspaper.

3.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一至两遍。教师利用练习册中所列出的是非判断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4.课堂讨论 1)Why do you think many foreigners like to read China Daily?Give your opinions.2)China Daily is popular with students of English.Please explain the reason for this.

5.教师可提供一些China Daily的栏目名称,再从某一天China Daily的不同栏目中摘选一小段文字(可以有些生词,但内容要相对容易。文字部分应事先准备好)。由学生判断摘选的文字出自哪个栏目。

Sample:A.Sports B.World Business C.Chinese Business D.Opinion E.Cul-ture F.On TV G.World News(以上部分可用投影仪打出)

1)A spirit of hard work and a plain life are still needed during China’s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drive,wrote a commentator in the leading Chinese newspaper,People’s Daily,last week.

2)17:00 People’s Army

19:55 Across the country

20:10 Selected Spring Festival Programmes from Local TV Stations across the country

3)Tokyo A moderate earthquake shook Tokyo and its north-eastern suburbs,includ-ing Narita International Airport yesterday,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said.

4)Canadian 100 metres world record holder Donovan Bailey on Tuesday declared him-self the fastest man in history and branded“a joke”his June showdown with American su-perstar Michael Johnson to decide who is faster.

5)The Italian economy will grow by 1.3 per cent this year,compared to last year’s growth of 0.8 per cent,the country’s economic think tank,ISCO,forecast on Tuesday.In its half-yearly report,ISCO urged the government to…

6)In this book,both the original Chinese text an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re presented so that English and Chinese students can study the text in reference to each language.Each Chinese character is marked with its mandarin pronunciation…

7)The agreement enables Apple to expand its business in East China,which is a popu-lar area for using computers.To date,Apple has sold 30 million personal computers to more than 140 countries.

Key:1)D 2)F 3)G 4)A 5)B 6)E 7)C

6.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即用所学内容向别人介绍《中国日报》的一些基本情况;2)完成练习册中所安排的练习。

(三)语言训练课

Ⅰ。教具 投影仪。

Ⅱ。课堂教学设计

1.教师检查课文复述。

2.教师从本单元词语中选择部分常用词语,配以例句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这些例句,并视学生情况,请同学造句,教师予以订正。

词语:

1)check

The teacher asked the boy to check his answer with his partner’s.

I forgot to check whether I had anything else to attend to.

2)get down to

You’ll never finish the job unless you get down to it.Don’t you think it’s time we got down to our business?

3)add(to)

If the tea is too strong,add some water.

The joy of others adds to our pleasure.

She said goodbye and added that she would send us some pictures.

4)deliver

A postman is a man who delivers letters and parcels.

The professor will deliver a lecture on Abraham Lincoln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5)latest

They have equipped the office with the latest business machines.

Have you heard the latest about the war?

I will be back at 5 o’clock at(the)latest.

6)speed

It moved with great speed.

The train was travelling at(an)ordinary speed.

The car turned the corner at full/top speed.

7)be popular with/among

Swimming is popular with all ages

篇14:高二英语说课稿

一、说课标

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决定。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观,具体到英语学科就是要整合发展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才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本课的设计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掌握阅读的一些基本技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得。

二、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一必修模块1第4单元的阅读课型,这单元围绕earthquakes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由于本单元生词量较大,并且Warming up可挖掘的东西较多,因此把Reading设计为本单元的第2课时。本课型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环节,为学生的语言学习、语法学习提供了载体,并且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Reading―――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具体描写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震前、震中和震后。本篇文章词汇量大,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复杂的数字,出现许多定语从句,篇幅较长,并且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对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文章的结构较明显,

较容易归纳出各部分的中心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阅读课主要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具体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词汇,并掌握复杂数字的表达法。

b)学习掌握与地震相关的词汇,如:shake,well,rise,smelly,pond,pipe,burst,canal,steam ,ruin,injure,destroy,brick,dam,useless,steel,shock, quake,rescue,electricity,disaster,army,organize,bur y,coal,mine,shelter,fresh,percent等,以及 right away, at an end, dig out, give out, thousands of以及一些优美句子的赏析。

2. 语言技能目标:

a)阅读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克服生词障碍,通过略读,归纳出文章的大意;通过细读,理清文章的总体框架与脉络,归纳出各部分的中心词;(英语教案 )通过查读,捕捉文章的重要细节,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b) 让学生复述课文,分析、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c)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词汇、知识,通过采访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形式进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创造性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目标:

a)学会有关地震的知识,并能通过学习讨论懂得地震时的应急逃生,地震后如何科学救人和有关地震的形成和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等一般知识。

b)懂得地震无情人有情,即使发生了多么可怕的灾难,国家和解放军官兵都会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友爱精神。

c)了解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后果,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领会到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d)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e)欣赏课文中优美句子,了解一些英语修辞手法,使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得到一次美的享受,一次心灵的愉悦和升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读的技能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高一学生实际和对教材内容的科学分析,确定本环节的主要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1.重点

1)让学生了解唐山大地震,了解地震的成因、预兆、地震造成的损失,地震时的应急救生以及震后的救援。

2)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结构的把握和挖掘作者写作的意图,突出培养学生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

a.文章段落中心词把握能力。

b.根据主题快速捕捉文章重点细节的能力。

c.总结归纳能力。

3)重点掌握有关地震的词汇,特别是shake, burst, ruin, injure, destroy, shock, quake, rescue, disaster, army, organize, bury, shelter。

4)欣赏并理解课文中优美句子,让学生掌握一些英语修辞用法。

2.难点

1) 如何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

2) 如何使学生学会提取、筛选和重组文章中的信息,并灵活运用于语言实践中,达到语言实践能力的扩展与提高。

三、教学方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教法渗透

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教学原则及“第二语言习得论”和“整体语言教学理论”,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性,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合作学习教学法(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Teaching)、直观教学法、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以及情感激励教学法(Affective Motivation)等教学方法。具体采用“P—T—P”自主学习立体模式:(Pre-task----Task-cycle----Post-task)来组织教学。

1、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成各种各样任务的过程。任务型学习强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本课组织学生四至五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一次就地震后幸存者的访问。该设计基于课文内容,但又不局限于课文的范畴,旨在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策略,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体会、掌握语言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直观法(视听教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影视剪辑,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图表等直观手段,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3.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合作学习教学法有利于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调整学生的语言焦虑感。因此,本课打破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采用“四至五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的课堂教学结构,来组织教学,旨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积极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互相交流,降低语言焦虑感,获得愉快的学习经历,从而对学习本身和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感。

4.整体语言教学法

整体语言教学法要求按 “整体-部分-整体”的模式,进行语篇阅读训练,即从“整体

”开始,以“整体”结束的“三段式”阅读教学法。本课采用从整体略读——分段细读——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即是这种教学策略的体现。

5.情感激励教学法

在教学中重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适时进行情感与策略调整,通过情感激励,使教师与学生达到情感交融,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发展创新,体验成功。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贯彻动态真实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具体操作上都充分考虑到了策略的贯彻以及教学活动的灵活、有效的综合运用。

2.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其余的教学方法将结合“说程序”进行举例说明。

四、学情分析

学习的对象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高一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特别是由于词汇量缺乏,阅读习惯不好,导致阅读速度慢、阅读理解能力差。并且学生在初中已习惯了教师的单向灌输,部分学生由于英语表达能力的欠缺对课堂的互动缺少积极性,不善于交际,学习不够主动自主。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灌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思想,同时注意调整活动任务设置的梯度,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都能学有所成,体验到成功。

五、学法指导

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高中英语学习策略七级目标的具体描述,确定本环节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认知策略:指导学生运用已学会的抓重点、做记号、摘笔记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纳。

2)调控策略:培养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习惯,鼓励学生增加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学会科学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进一步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交际策略:创设有意义的情景和任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围绕课堂任务分工合作,相互探讨、相互交流,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 资源策略: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即通过不同信息渠道(internet, newspaper,dictionary, magazines…)查找所需信息,把英语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篇15:高二英语说课稿

一、Introduction(导言)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 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英语说课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衡量一位英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分析及教师本人对上课进程的宏观控制能力的有力手段,能从理论上指导教师贯彻教学大纲,真正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将教材、大纲、教师、学生、课堂融为有机整体,对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有着突出的作用。

二、说课的基本原则

1. 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说课内容。把握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与联系,正确理解教材、教案说课、上课之间的层进关系,走出说课即是“说教案”的误区。

2.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3.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体现说课的完整性。

4. 与教案相结合,体现其可操作性。

三、说课的基本程序

1. 说教材:科学分析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得恰当与否,直接反映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制订。对教材理解越深刻,说课内容将越充实、全面,反之就只能是蜻蜓点水、触及皮毛。

说“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后,就可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好的导向和监控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但是,说课时有没有必要人为的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方面呢?这也是值得探讨的。因为三维目标往往是融为一体、并在同一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若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加以描述,会不会割裂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呢?

说“教学重点、难点”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强调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因此,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也是说课活动必须阐述的一个内容。要确定重点、难点,就必须搞清什么知识是重点、分析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

2. 说学生:谈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明确说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说“学情”

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在于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但仅仅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情况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影响着目标的达成。因此,学情分析也是说课必需突出的一个方面。如何分析学情呢?   由于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和学习兴趣等影响。因此,一个好的说课方案,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学生情况,这些方面都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了教与学的起点。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与“已知”相对而言的,它既包括通过学习应该达成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与技能等,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的过程中所涉及到学生尚不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等。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要求。它决定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予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或利用课外时间作个别解答)。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化学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 说教法:谈谈本节课要实施的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具的使用。

4. 说学法:谈谈学习方法的运用以及将要实现的目标。

5. 说教学程序:说为什么要设计该程序?目的、意图何在?结果如何?

6. 说板书设计:谈谈板书设计的根据和理由,力求体现说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和艺术性。

7、说“教学反思”

说课活动中,如何进行反思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一般说来,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或视角,审视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对教学中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反省与批判;对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坚持。所以说课时说教学反思,无非是剖析自己在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特别是教学设计等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具体包括:

1、教学预设中的成功之处。例如,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有哪些独到之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准备了哪些调控措施;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落实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监控;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有哪些过人之处等。

2、教学预设中尚存在的不足或难以把握之处。具体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特别是隐性目标(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存在哪些困惑;学情分析还有哪些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活动中哪些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等。

四、注重说课信息和反馈与总结

说课的对象可以是专家、同行甚至是学生。向说课对象征询意见、获取信息,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

高二英语说课稿范文(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述:

本套教材在保留SEFC基础上,根据当前教改精神而进行重新编写,它较好地衔接了已实施三年的初中义务教育教材,体现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设想。本单元围绕 Life in the future(未来的生活)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未来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如何发展,人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形,这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语言素材涉及人类生存方式的不断演变,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展开想象。素材选择兼顾学生的'知识面,已有词汇、生活经历等,体现了教材编写的“以学生为中心”,及“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根据《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高二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我们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制定相应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单词:学习掌握一些有关生活的词汇,如: prediction,contemporary,cash,purchase,reform,catch a glimpse of , keep in touch with, pay attention to, in store等。

功能:学习掌握一些用于讨论、评价生活的结构句式,如:

What will life be like in the future?

What kinds of jobs will they have?

It would be wonderful if …

No one can predict whatwhen…

语法:学习、掌握关系副词when,where,why、how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及关系代词和连词引导的名词性从句。

(2) 语言技能:

听:学生训练集中注意、抓疑问词线索、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

说:学生能根据自身体会和想象进行相互提问和回答,提高在真实语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

读:获取文章中所给出的有关未来生活变化的相关信息,且进行Scanning, skimming, careful reading, generalization; inference等阅读微技能训练。

写:设想自己刚从3000年旅游回来,告诉他(她)你的这次旅行的所见所闻。教材列出了提纲和问题,供学生参考,为学生写作的内容和方法做指导。

(3) 学习策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有效交际、信息处理、英语思维能力。

(4) 情感态度:学习文章的相关内容后,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对未来人类生活的幻想和想象,使学生形成一种社会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关系副词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及关系代词和连词引导的名词性从句。

(2) 与生活相关的词汇。

(3) 有关发表个人观点的句型、结构。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上述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基于“第二语言习得论”和“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其中渗透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将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初步设计“P—T—P”自主学习立体模式:(Pre-task—Task-cycle—Post-task)。

(1)Pre-task:引入话题,激活学生知识网络和扫清词汇障碍,明确学习任务和任务完成的步骤,激发学习英语兴趣。

学生:认知处于主动状态,有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

教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善导、激趣的过程。

(2)Task-cycle:任务的完成过程。

学生:用英语做事,运用体验、参与、合作、实践、交流、探究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发展听、说、读、写综合英语技能。

教师: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引思的过程。

(3)Post-task:展示成果,交流成果的过程。

学生:体验成功和喜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反思自己、调控自己。

老师:评价者、总结者;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精讲过程。

总体:学生愿学——乐学——惯学——论学过程。

师生真正学习共同体形成过程: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三、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规律,学习阶段的侧重点以及高一学生的发展,我们把本单元划分为6课时:热身、听力与口语(2课时)、阅读(2课时)、作业(1课时)、语言(0.5课时)、写作与评价(0.5课时)。下面请看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

Period 1 Warming up & listening

(一) Warming up

这部分的重点是引出本单元的话题---生活的改变,了解学生对生活的熟悉程度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师生互动:教师提一些问题如Do you know how did people live in the future? How about today? What do you imagine life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围绕教材设计的通讯、语言、职业、建筑、商贸、交通、教育、体育等方面,展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对本话题的兴趣。

(2)小组活动:教师选取几副不同题材的图片,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小组选一幅画面进行讨论What do you imagine life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已知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各种不同的观点。

(3)班级活动:向班级其它同学描述本小组所选图片,其他同学可给出不同意见。

(二)listening

Step 1. Pre-task

师生互动:教师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并为过渡到听力部分做准备。问题可设置为:Of course your answers are very good and useful,but can you imagine where people will live in the future?学生各抒己见。

Step 2. Task-cycle

Finish off the excises.

班级活动:听2-3次,做笔记并回答问题。

Step 3. Post-task

两人活动:Retell the life about Mekanika.

(三)Homework:

1.复习本课所提到的有关未来生活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2.口头准备话题“Twice as good or double trouble?”

高二英语说课稿范文(三)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听、说、读、写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部分主要是围绕“freedom fighters)这一中心话题进行设计的。课文讲述了美国黑人争取自由的历史,从而说明自由、平等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为自由和平等权利而献身的勇士们的敬仰。

”热身“(Warming up)部分设计了三个讨论题,使人们对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这两位为黑人自由和平等权利而斗争的领袖人物的人生经历有所了解,通过讨论,增强对他们国家目前现状的了解。

”听力“(Listening)部分是在”热身“活动的基础上,以听力训练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马丁·路德·金,听力中节选了的”I HAVE A DREAM“的部分句子。练习包括四个项目,设计多样,生动有趣。第四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总结概括自己思想的能力。

”口语“(Speaking)部分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题以三人小组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谈论约翰·布朗(John Brown)和哈丽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的人生经历,引人深思,使学生能用英语阐述自己的意见。第二题以诗歌形式出现,有利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读前“(Pre-reading)设计了三道题,为进入正文学习做准备。第一题分别描述了三个国家的人民为争取自由而进行斗争的情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题假设一个情景,要求学生描述受到不公平待遇时的具体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第三题要求扫读文章,对下面内容的正确性做出判断,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能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技能。

”阅读“(Reading)部分讲述了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过程。教材设计的目的是在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基础上,让他们认识到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而付出的艰辛苦努力。文章的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读后“(Post-reading)部分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五道题目,问答题的设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言学习“(Language study)部分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词汇部分第一题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填空。第二题要求学生区分各种词类的具体用法。语法部分是复习被动语态的用法,练习紧密联系课文,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综合技能“(Integrating skills)的阅读文不仅谈论人类为自由、平等而斗争,还谈到了动植物、海洋、地球,甚至机器和机器人的权利。在阅读和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任务型的学习活动,练习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由"的内涵,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摘自教参)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1)词汇(见教参)

2)句型:学习运用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句型

3)语法知识:复习被动语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重点词和词组:freedom, civil, revolution, slavery, abolish, put…into pris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join hands, set an example to , regardless of , at first sight, etc.

句型:What happened first was that …

What happened as a result of …

You could expect …because…

That led to …

One of the reasons why … is …

… is often followed by …

语法:被动语态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根据阅读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语言。

五、学习策略

在认知策略培养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史实和具体事件,加深对种族及种族歧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年代人物与事件等的认识和理解。另外,课前、课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善于获得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如:进入美国著名歌曲Glory, Glory, Hallelujah; Blowing In The Wind; We Shall Overcome及文化背景网页、斯坦福大学网页www.stanford.edu/等获得有关马丁-路德演说录音和部分黑人运动歌曲。在另一方面,着重培养情感策略,激励学生热爱民主、平等、和平、自由、守法,积极上进、奋斗创新。

六、课时安排

Period 1:Warming-up and Listening

Period 2:Speaking

Period 3-Period 4: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Period 5:Word study and Grammar

Period 6:Integrating skills.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