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压强》一节的几个亮点,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压强》一节的几个亮点,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压强》一节的几个亮点

篇1:《压强》一节的几个亮点

一背景:

初中物理新课程有着适应于时代的价值观和功能,有着全新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它的课程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想适应新的课程,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课程理念,树立课程观,教材观,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在是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为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变化,如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观,教师的素质等各个方面,下面就针对更新课程理念方面的案例进行评析;

二案例:“压强”一节的几个亮点:

亮点一:投影片出示几个场景:“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的人很轻松的滑雪,而不穿滑雪板的人却很难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而马却很容易被陷进沙子中;三,往学校运煤的汽车走过后,在操场上留下一道深沟;”我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由此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亮点二:给学生准备一些器材,其中有小桌,海棉,砝码,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学生的猜想的关系。学生讨论后很容易得出实验方法,让学生发言说出他们的方法,其中有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这时让其他学生说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在适时点拨,使他们很好地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亮点三:在例题处理上,首先让学生看书中例题,让学生交流解决此类问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交流和发言把我们想到的问题都说出来了,随后,我又出示了一道例题――是关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的确定稍有难度的,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顺畅的完成了解题过程,并且掌握了解题技巧;

三案例分析:

通过利用科学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方法,学生在本节课得到了全面的收获和发展,创造性的合理使用教材,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符合当前课改的重要理念,充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新不课改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关键,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探究学习的热情,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还要学会指点,诱导,和启发。学法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他们独立,勇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放开思路,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教学理念时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今后要大胆地放开思路.

篇2:“压强”一节的几个亮点

初中物理新课程有着适应于时代的价值观和功能,有着全新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它的课程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想适应新的课程,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课程理念,树立课程观,教材观,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在是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为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变化,如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观,教师的素质等各个方面,下面就针对更新课程理念方面的案例进行评析;通过利用科学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方法,学生在本节课得到了全面的收获和发展,创造性的合理使用教材,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符合当前课改的重要理念,充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新不课改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关键,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探究学习的热情,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还要学会指点,诱导,和启发。学法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他们独立,勇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压强》一节的几个亮点

篇3:压强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的概念,知道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 × 10 ×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克的破码 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液体的第一节压力和)。

二、进行新课

1.          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讲评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的概念。

(l)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破码和放上两个破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的概念(板书:)。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板书这一定义)。

(4)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教师板书:= )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户表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P=

(5)讲述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的单位是“牛/米‘”(板书: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 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 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和大象对地面的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2课 时

(一)教学目的

1.          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出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写出计算的公式和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一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年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关嘴变钩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6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的办法,并各举1~2例。

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l~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 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 ,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篇4:亮点

亮点_初中记叙文

当你在沙漠中跋涉,火辣的太阳就在你的头顶。此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股清泉。那么这股清泉就是生命的亮点。

当你受到挫折,独自躲在房间默默流泪,自暴自弃。此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家人的理解。那么理解就是生命的亮点。

我想谁也不会忘记发生在20xx年年底印度洋的那场让人触目惊心的天灾人祸吧!当突如其来的海浪冲垮了正在海边嬉戏的游客和海岸的建筑时,如果你是一名受难者,那时的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他人的帮助。此时帮助就是生命的亮点,是全人类的亮点,是世界的亮点。

面对这场灾难,全人类都感到震惊、悲哀,但更多的是伸出援助之手,燃起了生命的亮点。小说个人、学校,大至省市乃至国家,捐钱捐物成了社会的潮流,让每一个人在这个初冬的.季节感到一股暖流流过,每个人用自己炽热的心与受难者一起重建家园,这次灾难造成了无数死伤,破坏了无数幸福的家庭,对此家人们悄然泪下,痛不欲生,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得到了无数的援助和关怀。现在,印度洋周边国家都开始重建家园,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将看见一个个幸福的家庭,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看见那片美丽的大海,我不禁想起了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世界大体如此,需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爱与帮助,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的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有人说灾难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意志,确实如此,但依我看,灾难更多的看出了整个世界的团结,看出了人类之间的互助,看出了国与国之间的友谊,这些都是生命的亮点,是全人类的亮点,是世界的亮点。

篇5:压强教案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

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

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三.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

1.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

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

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篇6:物理教案-压强

物理教案-压强

第二节  压力和压强(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 × 10 ×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克的破码 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          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篇7: 《压强》教案设计

播放视频材料《增大和减小压强》、《动物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增大、减小压强的事例,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搜集整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出示图片:

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场景。这是陕西日报的一篇报道:《超限超载造成三零七国道路面破损不堪 》请大家留心我们身边的路况,以《道路不堪重负》为题,给我们的市长写一封建议信。

三、课堂总结

讨论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困惑?

师:这堂课与大家合作感觉非常愉快,希大家把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带到学习中去。

板书设计

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单位

3、例题

三、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