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网友斯嘉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南京七夕的习俗:观巧云、食巧果,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南京七夕的习俗:观巧云、食巧果,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南京七夕的习俗:观巧云、食巧果

篇1:南京七夕的习俗:观巧云、食巧果

南京七夕的习俗

七夕乞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古代南京女子乞巧之风尤盛,东吴时建业(今南京)就有了丝织业,到南朝丝织业遍布全城,处处皆闻织布机声,所以赢得了“秣陵之民善织”的美誉。

传说南京人巧织云锦的技术就是织女传授的,人间的“巧女”、“巧姑”、“巧媳妇”也都是从天上织女那儿乞来巧艺的。

六朝的都城南向秦淮河,北倚覆舟山(今九华山)而建,宫里宫外的妇女都在忙碌。南朝齐武帝时,宫女于此时登上城楼,对初升之月引丝线穿七孔针,以“乞巧”,故此楼又称穿针楼,南朝梁时《小说》中曾记述了这则传奇故事。

南京七夕有“观巧云,食巧果”的习俗。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观巧云,食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还能让自己的心愿通过“巧”(桥)来实现。

下面小编为您具体介绍南京七夕的习俗。

1、拜织女

南京是以云锦为自豪的,织女就是在天上织云锦的,六朝的书中就记载着“织成云锦天衣”。所以古时七夕节,那些以织云锦为生的百姓就会拜云锦娘娘织女,那时南京雨花台有个云锦娘娘庙,百姓们去祭拜,希望自己能织出美丽的云锦。

2、卜巧

老南京人家七月六日先要将一碗净水“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次日清晨将一些折断的细草浮在盛水的碗中,再视细草的影子像何物(如呈算盘、针、如意、戥子、珠子、伞、箭、笔等状)来定巧拙(俗称“卜巧”),以验吉凶。

3、浮草乞巧

六朝时期纺织术风靡江南,“秣陵(今南京)之民善织”的美名相传就得助于天上织女的亲传,故南京妇女对此一直怀有特殊情愫。每年七夕都要走到户外看“巧云”,向天上的织女“求艺”(即“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在迷人的月光下面对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手艺很“巧”了。

4、吃巧

这天南京妇女还时兴用面捏果油炸成各色点心(俗称“巧果”),供人品尝(旧谓“吃巧”)。“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饼”,是用油、面、糖等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小面点,香甜可口。巧果制作比较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的条形,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捞出来后立即撒上芝麻或白糖,酥脆香甜的巧果就做好了。

5、吃江米条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但各地的风俗不同,除了巧果外还有饺子、面条、馄饨等。然而,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

6、吃烧鸡

在我国民间很多地方,还有另外一种习俗,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鹊桥相会;而当雄鸡报晓时,他们就不得不分开了。古时人们因为同情牛郎织女,有流行在七夕宰鸡的风俗,以祈祷有情人永不分离。因此,七夕节,吃鸡成为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风俗。

[南京七夕的习俗:观巧云、食巧果]

篇2:七夕巧果

南京七夕的习俗:观巧云、食巧果

七夕巧果

本周四农历七月初七,既是处暑也是七夕佳节,相传这天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迢迢银河隔开的牵牛和织女星遥遥相望,一年才可相聚一次,这个传说感动了世人,所以也有人把这天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也称“女儿节”,“少女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这天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少女便在这一天晚上身穿盛装,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向她求赐美满姻缘,称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和瓜果祭祀。近代的蒸巧馍馍、烙巧果,以及用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七夕节这一天要吃“巧食”。“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饼”,是用油、面、糖等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小面点,香甜可口,是七夕节这天必做、必吃的一种传统节日面食,

原料:面粉500克、温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温水溶解酵母,将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掺有奶粉和白糖的面粉中,揉成均匀的面团

2、揉好的面盖上保鲜膜室温醒发一小时,醒发好的面团拿出来用手揉匀,面揉得时间越长,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颜色越白

3、揉好的面团切下一块,搓成长条,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剂子,将小面块放进卡子里,用手指按压,并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面

4、最后使劲磕出来,一排小巧饼就做好了,盖上干布醒发一刻钟,烤箱185度预热,十分钟就好

5、然后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状的巧饼,也放进烤箱里烤熟后拿出,晾凉后即可食用

做巧饼的几个关键点:

1、首先发面一定要硬一点,不硬的话,卡模子不好弄,太软的面粘上去了,磕不出来,发面的时候加入奶粉和糖,做出的巧饼更好吃,喜欢的还可以打个鸡蛋,不过夏天的话,打了鸡蛋的不太好保存。

2、传统的巧饼是放在特制的大锅里烙出来的,不过咱家里的锅做巧饼一不小心就糊了,所以我用了取巧的方法,烤箱做容易掌握温度和时间,不用来回不停翻转,省时省力。

3、做好的巧饼一定要自然晾干,完全凉透了才能密封保存,如果只是为了观赏看,可以涂上颜色,串成一串的,挂起来自然风干,我家前一次做的,风干后,在那里放了一年都没有坏。

篇3:七夕节关于巧食习俗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各地风俗一般都要吃“巧食”。在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这一天晚上要在庭院内陈列“巧果”和各种瓜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其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溶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然后入油炸至金黄即成。人们一边吃巧果一边仰望星空,祈盼自己变得心灵手巧。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是多种多样,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草,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她们还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有的地方,七月初一开始泡巧菜、做巧工,将豆、麦盛放在有水的盘子上长成芽,初七这天做成巧芽汤食用。

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七夕节关于巧食习俗]

篇4:七夕情人节吃巧果的习俗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种油炸小点心,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因“巧”和 “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为什么人们在七夕要吃巧果呢?

传说是因为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希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

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 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 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会。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北宋时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麦面,这种制作传统至今还被遵循、保留着。为什么要用小麦面呢?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设置七夕节的目的有关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牵牛星与织女星距离最近,而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后(有时跟立秋正好是一天)。中国是农耕国家,因此,对时令、节气的'交替极为重视,夏商时,每至立秋,君主还会亲临祭祀现场。七夕节的设置其实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种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巧果的做法

原料:面粉500克、温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温水溶解酵母,将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掺有奶粉和白糖的面粉中,揉成均匀的面团。

2、揉好的面盖上保鲜膜室温醒发一小时,醒发好的面团拿出来用手揉匀,面揉得时间越长,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颜色越白。

3、揉好的面团切下一块,搓成长条,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剂子,将小面块放进卡子里,用手指按压,并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面。

4、最后使劲磕出来,一排小巧饼就做好了,盖上干布醒发一刻钟,烤箱185度预热,十分钟就好。

5、然后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状的巧饼,也放进烤箱里烤熟后拿出,晾凉后即可食用。

篇5:七夕巧果制作作文

巧果,即七夕果,是一种汉族节日食俗。关于巧果的来源,有个传说。

很久以前,有个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和命运,于是在每年七夕的时候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来焚香供奉,祈祷牛郎织女能在天上详见。小巧的诚心感动了玉帝,他命月老给小巧促成了一桩美满姻缘。

后来,小巧和她的爱人幸福美满地厮守了一生。很多女孩子都羡慕小巧,于是学小巧在七夕制作各种小点心来祈求美好姻缘,这种点心就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小时候吃的巧果,非常“朴素”。简单地说就是长条形的饼里面,夹着豆沙啊,五仁等馅儿。在那个年代,巧果已经是非常棒的“零食”啦!而现在的巧果,种类繁多、色彩斑斓、形状各异、设计独特、品味高尚。

送恋人巧果,也成为表达彼此很好的方式。现在还是有很少的年轻人会去买巧果送恋人。

七夕,传统的情人节,很多人追求的是贵重的礼物、豪华的餐厅、奢侈的约会,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爱情。但是,比起那奢华的、充满商业气息的七夕,我更喜欢那用“朴素”的巧果装饰的七夕。

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巧果”消费,老者超过少儿,巧果跻身孝敬老人的食品行列。

一位买巧果的钱先生风趣地说:小时候,大人给我们买巧果,七夕夜让我们躺在门板上数星星观银河,听美丽传说。现在,父母亲和岳父岳母年纪都大了,常州人讲‘老小,老孝’,我除给小孩子买巧果外,每年都给家中老人送巧果,就是图他们身体健康,脑子清爽不糊涂,远离老年痴呆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