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橙寿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让口语交际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让口语交际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让口语交际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让口语交际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与过去的听话、说话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它注重人际交流,培养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实践证明,要优化口语交际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努力创设乐学情境,让口语交际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一、创设交际的`环境,让学生真实、自然地交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小伙伴、父母、老师在进行交流时,一般都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很自然。在口语交际课上,老师要注意为口语交际营造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运用课件演示、语言描述、师生示范等方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我在进行 “面对陌生人”一课的口语交际时,先出示课件:一天放学后,宁宁碰到一个陌生的叔叔走来对他说:“你是宁宁吧?我是你爸爸的朋友,正要去你家,咱们一块儿走吧!”之后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宁宁该不该跟这个叔叔一起走呢?精彩的动态画面,鲜艳的颜色,动听的声音,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果话题适合也可以在实地上口语交际课。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训练。
教育就是要“教人做人”“教人化人”,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应始终关注着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训练点。做教师的必须好好地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需求,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围绕学生熟悉的话题进行交际。可以围绕学校生活确定话题,如“怎样过六一”,“我当值日生”。可以围绕日常生活确定话题,如:“有趣的游戏”,“我干家务活”“爱护小动物”。还可以结合看图或听、读故事,续编故事,就故事内容展开讨论等等。
口语交际的训练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可以把动手做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如先拼图、或做游戏、搞小制作,后交流,学玩结合。如先画后说,先观察后交流。还可以采用讲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三、提高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与人交往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话说明白,说清楚,还要自如得体。让人听起来顺耳,这是一个人文明修养的体现。有些口语交际课上得热热闹闹,教师只重视内容,却不管语言质量,语言习惯。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病句、语言颠倒、语意不顺畅等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应当加以点评、强调。此外,还要加强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要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不可随便插话,要使用礼貌用语。针对不同的现象,文明地际。
四、拓展活动、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交际。
口语交际课后可以增设一些拓展活动的环节,可以动手做做、动手画画。让学生有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还有语文课的其他课型,利用各个环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自觉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按照小学生的特点,转变观念,改进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口语交际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篇2:生活情境让口语交际与学生零距离
生活情境让口语交际与学生零距离
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和动力。综观人教版实验教材有关口语交际的话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安排,在紧扣专题内容的同时,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专题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不同话题与学生的贴近程度并不处在同一水平上。同时,由于地域不同、城乡有别,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也就有了差异,一个话题贴近了一部分学生,却难免与另一部分学生有距离。
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适当的策略,用活教材,努力实现话题与学生的零距离。而交际情境生活化则是弥合距离的重要策略。
口语交际课中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情境,一种是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即把课堂设在生活中,或者把生活引进课堂里。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交际情境的生活化,可以促使交际情境“具体”化,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做法是:
一、呈现生活情境
当有些话题的内容与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时,学生缺乏应有体验和感受,便无话可说。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插图画的是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前来制止;另一幅插图画的是妈妈洗菜时浪费了自来水。总体上,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耳闻目睹、亲身感受了这样的生活。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草坪,他们所知道只是,草是庄稼的对头,或者是喂养家畜、烧火做饭的原料。这样的生活阅历,不可能有爱护草坪的经验和意识。以这样的插图为内容进行交际活动,这部分学生也就无从说起。教学时,我们不应拘泥于插图,最好能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同类的事例取代图中发生的事,如,某些同学经常折断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校外有些小孩经常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街道公路两旁的树木经常遭受破坏;有些同学没有及时关上学校的水龙头,浪费了自来水。对那些在周边有草坪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也可以用现实生活中有人不爱护草坪的事例来替代图中的内容。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看看,有条件也可以拍下录像、照片,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交际活动。
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或者现象替代教材的内容,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教材专题内容的一致性,避免话题选择的随意性、训练安排的无序性,另一方面,使情境变得“具体”,交际任务更有“实际意义”,教材提供的话题就转变为源于学生自己真实生活的话题,与学生没有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倾吐的欲望。
二、虚拟生活情境
话题与交际情境需要互相适应。有些话题单从内容上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能没有距离,但如果在课堂情境下交际,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需要,学生无从产生说的欲望,有话不想说,距离便由此产生。这时,我们可以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引发交际的需要,以消除距离。
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家乡的景物”。应该说没有学生不熟知自己家乡的景物,就内容来说,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没有距离。但是,对多数学生而言,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家乡的每一处景物,几乎都是全体学生所共知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场合需要我们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但同乡人互相介绍彼此都熟知的家乡景物,却不需要,这样的交际活动并不存在。在班上直接让学生互相介绍,失去“实际意义”,很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而创设适当的虚拟性的情境,交际活动便可能成为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引发学生交际动机。上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有位外甥女(或者其他什么人),是某地(一定要外地)某学校三年级(同龄人便于沟通)的学生,还没有来我们这里玩过呢。这次她给老师来信说,今年暑假准备来我们这里玩,还问我们这里有什么好看好玩的景物。老师想让同学们给她介绍介绍,因为你们是同年龄人,由你们介绍,她听来更加亲切。接着让学生先在小组练说,然后在大组说。由于创设了具体的虚拟情境,使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了“实际意义”。
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交际兴趣与表达交流的动机和欲望,从而打开话匣。同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既可以安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还可以安排学生与特定的对象(如上例中的“外甥女”)交流,使训练方式呈现多样性,便于让学生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中,在多个回合中的训练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篇3:让口语交际课充满生活的灵动
让口语交际课充满生活的灵动
让口语交际课充满生活的灵动邓胜(百色市文明小学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为此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多法并举,拓展思路和实践渠道,激励学生多交流善表达,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口语;交际;评价;反思
Oral communication classes full of life Smart
Deng Sheng
【Abstract】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oral communi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oral communication “presented a clear goal:” with daily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a variety of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learn to listen, express and exchange preliminary learn civiliz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o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use oral language for conversation, lectures, debates verbal communication with direct, simple, quickthe characteristics, use up to the most extensive basic language mean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To do this requires the teacher to develop ideas and practice channels simultaneously, multi-method teaching, motivate students more than the exchange of good expression,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writing.
【Key words】Spoken; Communication; Evaluation; Reflection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在动态语境中运用口头语言接收对方信息,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的过程。口语交际是感性的,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使其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口语交际是理性的,它反映个体对社会生活不同的认知水平,记录个体成长的历程。口语交际过程还是感性与理性交融的过程。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该怎样针对口语交际 的这些特性来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究与实践,认为采用以下方式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把握教学目标,明确交际内容
口语交际教学训练的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口语素质,包括掌握相关的知识、发展相关的技能以及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不是没有训练目标,就是目标过多而造成教学中“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准确把握阶段目标的基础上,还应该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训练重点。
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学会祝贺》,教师通过细化阶段目标本文:在特定的时间(教师节),给特定的对象(老师),在贺卡上写上祝贺的话,并能在送贺卡时,态度大方、有礼貌地把自己表示祝贺的意思说明白。这样让学生明确交际行为的缘由和目标,懂得搜集、选择那些保证实现交际目标的重要交际内容,进而围绕交际目标去组织交际内容,以便在实施交际的表达和听取时,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并能紧紧抓住话题中心与交流要点,做到不分心、不跑题。比如在专题口语交际训练“自我介绍”,教学的重点是交际时如何说,学会把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就读学校、父母亲工作单位等说清楚、说明白。除了说的'知识、技能训练外,必然涉及到听的问题,别人在自我介绍时,其它学生要仔细倾听,听的质量如何、有没有听出问题、能不能作为听众作出交流(如即席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等等,听与说是水乳交融的。整个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思维、品质等,相机作出恰到好处的指导。坚持整体原则,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2. 优化训练过程,提高交际成效
要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效益,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依据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要增强环境意识,活用交际方式,善用交际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大家知道,学校、课堂所能提供的交际场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模拟自然、社会或家庭的小环境。要让学生明白表达方式必须与所处的交际场合和环境相匹配,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决定采取或使用哪些辅助手段。此外,还要增强对象意识,必须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要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心理特征等,以根据不同对象,考虑选择与组织语言。在教学时,除了要使口语训练层次分明、流程清晰,还要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多个回合,把学生引向生动的交际环境,实现多元交互,最终优化训练的过程。口语交际应时刻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是。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和作文课中,使之与课堂主要教学目标水乳交融。如“请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这是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这样做为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会倾听,进而学会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不用急,深呼吸,再说”、“你说的太对了,能说得再响亮些就更美了。”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激发和口语技能的强化训练。这样的训练密度大、回合多,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互中优化了训练过程,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课效率的目的。
3. 创设实践机会,积极引导参与
在教学时,教师还应确立大语文的思想,除了立足于专题训练这一主阵地外,还要把触角伸向各个层面,努力开辟各种渠道。
3.1把口语交际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课文中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组织学生说一说、评一评;作文教学中,从交流素材到讨论构思,从启发修改引导品评,每个环节都可以落实“交际互动”的思想。
3.2拓展小学生习得规范口语的渠道。如让他们多听广播、多看电视、多听发音标准的录音磁带等。
3.3尽力搭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舞台,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设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比如,请小学生主持集体活动,组织他们参加演讲、讨论、辩论,让他们充当小记者、小导游等。总之,凡能让小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的成人绝不要包办代替,使他们真正成为实地进行口语交际的主人。
3.4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不光语文老师,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口语交际的表率和“语言医生”。
3.5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口语交际的氛围(包括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让小学生勇于、乐于、善于与人进行交际。切实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4. 建立开放评价机制,善于总结反思
学生经过训练之后,口语交际能力达到何种程度还需要一定的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就被同学嗤笑、抬不起头来,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心病还得用心来治”,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一个好朋友,是一个值得依赖的长者,是我们当中的一员。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应积极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整体提高。
口语交际具有较强的及时性特点,建议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实施及时评价。比如在课堂上,以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为主;在语文教学其他环节的评价中,以教师评价为主;在日常生活中的评价,可通过记录卡、邀请来校等方式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口语交际评价里。此外,在评价的方法上还应体现开放性,如形式方面可以将平时测评和期末测评相结合、全班测评与单一测评相结合、单项测评和综合测评相结合。评价内容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既可以考自己,也可以考别人,甚至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口语交际评价中的反馈也很重要,通过活动、成绩、评语、照片等多向反馈渠道,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看到进步与不足,得到他人的建议,从而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进行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眼于将口语交际融入生活的真实情景,促进学生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努力让口语交际课充满生活的灵动。
篇4:生活情境让口语交际与学生零距离
生活情境让口语交际与学生零距离
福建省福鼎市硖门中心校 王乐余 郑大聚
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和动力。综观人教版实验教材有关口语交际的话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安排,在紧扣专题内容的同时,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专题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不同话题与学生的贴近程度并不处在同一水平上。同时,由于地域不同、城乡有别,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也就有了差异,一个话题贴近了一部分学生,却难免与另一部分学生有距离。
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适当的策略,用活教材,努力实现话题与学生的零距离。而交际情境生活化则是弥合距离的重要策略。
口语交际课中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情境,一种是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即把课堂设在生活中,或者把生活引进课堂里。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交际情境的生活化,可以促使交际情境“具体”化,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做法是:
一、呈现生活情境
当有些话题的内容与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时,学生缺乏应有体验和感受,便无话可说。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插图画的是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前来制止;另一幅插图画的是妈妈洗菜时浪费了自来水。总体上,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耳闻目睹、亲身感受了这样的生活。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草坪,他们所知道只是,草是庄稼的对头,或者是喂养家畜、烧火做饭的原料。这样的生活阅历,不可能有爱护草坪的经验和意识。以这样的插图为内容进行交际活动,这部分学生也就无从说起。教学时,我们不应拘泥于插图,最好能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同类的事例取代图中发生的`事,如,某些同学经常折断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校外有些小孩经常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街道公路两旁的树木经常遭受破坏;有些同学没有及时关上学校的水龙头,浪费了自来水。对那些在周边有草坪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也可以用现实生活中有人不爱护草坪的事例来替代图中的内容。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看看,有条件也可以拍下录像、照片,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交际活动。
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或者现象替代教材的内容,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教材专题内容的一致性,避免话题选择的随意性、训练安排的无序性,另一方面,使情境变得“具体”,交际任务更有“实际意义”,教材提供的话题就转变为源于学生自己真实生活的话题,与学生没有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倾吐的欲望。
二、虚拟生活情境
话题与交际情境需要互相适应。有些话题单从内容上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能没有距离,但如果在课堂情境下交际,现实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