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xc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武凤霞讲语文》读后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武凤霞讲语文》读后感,希望您能喜欢!
篇1:《武凤霞讲语文》读后感
原创: 孙丹丹
“路只能靠自己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永远长不出美丽翅膀。”这是《武凤霞讲语文》中的一句话,也是武老师终其一生的信仰。
《武凤霞讲语文》共有三个板块,分别为“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
第一板块“我的语文人生”
主要讲述武老师如何与语文结缘,看着武老师的语文旅程,心中满是感动。感动于武老师求学路上的勤奋,在寒冷的冬日里,常常在凌晨三四点钟醒来开始学习,取得几何代数满分,英语、化学、政治、史地单科第一的好成绩;感动于武老师在教学途中的执着,在千挑万选的教师队伍中,武老师坚持读书、备课、反思,把每一节常规课当做公开课来上,《捞铁牛》一课,前前后后写了八遍教案,用了一整个教案本,最终在实验小学这个只有鹤没有鸡的地方,出类拔萃,长成骆驼;感动于武老师对学生的无私付出,李卫――一个有先天智力缺陷的孩子,8岁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为培养开发他的智力,武老师每天课间与他聊天,每节课给他留出展示自己的机会,甚至公开课上也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李卫在小升初考试取得70多分的好成绩。
第二板块“我的`语文理念”
主要讲述武老师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武老师提出“生命语文”的理念,认为语文课堂应为学生生命奠基,从“长身体”“善学习”“会生活”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身体”即每一位老师都应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因学习而影响生长。语文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写字以及站立姿势,还要保护学生的嗓子。就像我们身边的老师做法一样,学生站立起“站如松”,学生坐下喊“坐如钟”,写字提醒“三个一”,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适中,说清楚”。这些提醒都是在保护学生的身体。“善学习”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尤其重要的是武老师提倡在课堂上老师要会提问,提具有思维度的问题,同时拒绝伪崇高,追求对学生心灵的体贴,允许多元的价值取向存在。最近朋友圈流传一篇文章,把孩子当做植物来养,每一种植物都有正确的打开方式,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最好的自己。始终牢记“教学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提高个人选择和自我指导的能力来最大限度的促使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会生活”即语文本身就是生活,一篇篇文章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重现,要带领学生触摸生活的温度。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感受生活。
第三个板块“我的教学实践”
这一板块给我的触动最大。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感叹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教,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提,原来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是如此的重要。今年11月10日,有幸现场聆听了武老师一节课,她用了50分钟时间讲《望洞庭》这首诗。武老师在教学中先是单独拎出一个个景物“湖光、秋月、潭面、镜、洞庭山水、白银盘、青螺”。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动手指一指,解决了文中的比喻,让学生直接的感知到“湖光、潭面、镜、白银盘”指的是同一事物,理解洞庭湖的水的宁静之美。之后通过诗文画面感受洞庭美景的淡雅祥和。最后引领学生到当时的文化环境之中,揣摩诗人情感,利用动画视频介绍写诗背景,感受刘禹锡的处境,理解刘禹锡的豪放洒脱。在教学过程武老师注意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力”,带领学生深入到文字内部,触摸作者情感,在情景交融中为学生建构思维空间,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诗词”之中。试想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怎能不激发学生对刘禹锡的好奇?怎能不激发学生对经典诗词的向往?
在《武凤霞讲语文》这本书中武老师还谈到了许多经典课例,例如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切入,一位老师将重点环节设置为探究五壮士撤退时的心理和跳崖后鬼子的行为上,让学生体会英雄对于自己生命的珍爱,体会到爱人民爱联队胜过爱自己的崇高情怀,体会到具有伟大气节的人连敌人也能征服的豪气,汲取不可战胜的正能量。
读完这本书,就我个人发展而言,懂得要沉下心,积累、历练、沉淀。就教学工作而言,在备课上,备全面,理解透文本,抓好切入点;在课堂上,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育人上,引导每位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路只能靠自己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永远长不出美丽翅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2:阅读武凤霞作文
阅读武凤霞作文
聆听一次专家讲座,其实就像在阅读一本书。
上星期六下午,我就阅读了这样一本美妙的好书----武凤霞老师。
阅读武凤霞其人。
风度翩翩的武老师,从容的地上台。但看她的衣着:一袭鲜亮的红色衣裙。简单大方,不失时尚。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但我觉得----“衣”也如其人。武老师的衣着鲜亮,但却不扎眼,简单中透着时尚的讯息。
在她飘逸的长发,坚定有神的目光中,我读到了“大家风范”! 举手投足都恰到好处,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谦虚,给人的感觉特别舒服。那时我就想:这样一位气质非凡的女子,一定读过很多书,不然我怎么能从她身上读到了那么多:热情和深刻在她的气质中交融,时尚和简约在她的衣着神情中汇聚,还有细腻、淡定和亲切、自然在她的音容笑貌中诠释。。。。。。
阅读武凤霞其课。
武老师为我们现场做了一节讲绘本故事的课,故事是风靡孩子世界的绘本--《逃家小兔》。
简单干净又明了、直接的导入,把我的注意力引入了她的课堂。这本《逃家小兔》我读过很多遍。每读一遍都会陶醉在小兔和小兔妈妈的周旋对话中,都会陶醉在那幸福的感觉里。武老师不留痕迹的引导让我感触很深。整节课非常流畅,如潺潺流水,如悠悠歌声,我在享受中听完了这节课,意犹未尽。
当武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读到小兔变成了小鸟时没有急着揭示下文,而是试探着,引导着,让孩子们慢慢开启自己想象的大门,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想:如果你是妈妈,小兔变成小鸟,你会变成什么?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觉得,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小诗人,他们在一个伟大的引领者面前诗情四溢!一个孩子说:“如果我是妈妈,就变成一个鸟巢!让小鸟累了来这里休息。”另一个说:“。。。。。。我会变成一架飞机,让小鸟飞累了可以休息。”。。。。。。武老师适时的说:“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中的'兔妈妈变成了什么吧?”很自然的引导了故事的学习中。既开发了孩子们想象力的大门,又很好的引入故事的学习中。
。。。。。。
最妙的是,武老师成就了很多小诗人。
老师让孩子们练笔,想一想如果自己来模仿这首诗来写,会怎么样继续。
孩子们写好后,武老师选好1,2,3,4,5,6,号同学,让他们一次来读自己续写的一节小诗。串在一起,成了另一首曼妙的小诗。与《逃家小兔》相比,毫不逊色!可惜的是,我没能把孩子们当时美妙的小诗记录完整,不能在这里呈现给大家(也许武老师的博客里会有)。但是,我记下了当时孩子们踊跃发言的情形,记下了孩子们默契地完成了一首完整的诗时,台下老师们的热烈掌声!
这节课,台下掌声不断,时而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而鼓掌,时而武老师的精辟点评而鼓掌,时而为老师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智慧而鼓掌,时而为孩子们勃发的想象力而鼓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武老师对孩子们的引导。记得刚开始让孩子们续编诗歌,孩子们举手的并不是很多,或许是不自信怕这么多人的场合说错了。武老师就先示范了一句,这一句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一发不可收。之后就妙语连珠,孩子们想象力丰富的让所有的老师慨叹。(我也想,这种教育智慧和最有效的引导,不是一日两日练就的。我刹时觉得自己的教学之路才刚刚开始,在大师面前,自己只是个孩子。)
阅读武凤霞其思想。
武老师讲完《逃家小兔》,为我们做了专场报告。这真是一次精神的盛宴!字字珠玑。
武老师就老师如何好一节课、如何上好一节课,结合实例,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并且把自己的成长经历毫不保留的一一道来。
她说----当自己的教学走上了一个高度后,进步就不明显了。自己受名家指点,开始读一些哲学书籍。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
武老师强调,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读几本教育理论书籍。教育理论是提升自己在教育教学上高度和深度的梯子。还从自己切身出发,讲了学习教育理论对自己的影响和提高。
武老师的讲座清晰明朗,为我们点亮了方向。
我从武老师的话中悟出----一位老师,要想把自己的课上的有深度有广度,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深度有广度的人。
武老师很真实,无论给孩子上课,还是给我们作报告,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一句话都在指引我们方向。
武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时,她俨然一个孩子;
武老师给我们做报告时,就是一位重量级专家,字字句句让我们震撼,字字句句给我们启迪。
武老师是濮阳教育的骄傲,使我们教育方向的领跑者!
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聆听武老师的教学智慧,有更多的时间向她学习!!!
篇3:武凤霞渔歌子教学课件
武凤霞渔歌子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让学生反复看和听。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渔歌子》
1.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画面,交流交流: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让你用词语或者是句子来形容这些画面,你怎么说呢?
2.刚才的歌好听么?我听到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唱呢。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含蕴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找学生念。
3.还有谁知道?也来念念。
4.真好,你们刚才念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板书
二、读,读出词的味道
(一)读出节奏
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导。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再来试试。
3.指名读。
(二)读出味道
1.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一幅美丽如画的景:
(读出了美丽)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斜风 ( )细雨
3.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连起来说一说。
4. 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美丽)
5. 很恰当,但是少了点特色。北国的大雪纷飞是美丽,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美丽,南国的满目的翠绿也是美丽。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美丽。所以,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我们抓住这里景色的特点来说:
6. 填空:——————的江南
7.所以我们说,这真是美丽的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细雨,真是让人感觉“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谁再来读?让我们感受到着美丽的景色。
6.还读出了什么?
一份愉快的心情:
7.感受到作者心情很愉快。
8.心情愉快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来形容呢?
9.词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10.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吟唱渔歌子)
11.这是在唱歌么?这是在朗诵么?
这是一种怎样的读法呢?(吟诵)
12.古人写好诗词以后就喜欢吟诵。吟诵很好玩,也很简单,他有一定的规则,每一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是12声的字读长一点,3、4声的读短一点。至于每一个词语的高低自己做主。
13.学生练习。
15.真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人啊!这份悠闲从词中的一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
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16.能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垂钓,真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归”是什么意思呢?
17.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的心中还有什么疑问么?
三、探作者,体会词中的别样深情
1.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2.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
这个作者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呢?
3.猜一猜,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4.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5.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6.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所以,整首词明丽俊美,深得人们的喜爱。齐读。
7.甚至,这首词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
四、深思,探究词作的别样美妙
1.这首词之所以经典,除了描述景色的美丽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首词语言非常漂亮,有的句子的成为千古绝唱。猜猜是哪个句子?小组交流,说出理由。
其实,那一句是千古绝句已经不重要了,到今天为止,这首词已经整整流传了壹千多年,整首诗都已经是千古绝唱了。让我们背一遍吧。
下课!
篇4: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
今天读了《余映潮讲语文》中的一篇《美读欣赏,诗意盎然》深有感触。
是啊,我们曾经的高声朗读去哪里了?作家张炜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走在这片荒野之中,最恐慌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学生们在早自习时间默默地凝视记背格式化的知识点时,我们难以再次寻到朗读的踪影。这个时候总是会在心里暗暗地追问:朗读何在?朗读的时间哪里去了?朗读的心境哪里去了?沉寂是语文课堂的死敌,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改变它而不懈努力。可是我们的路在何方,我们究竟要如何努力?
《美读欣赏,诗意盎然》告诉我该怎么办。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我们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
在朗读教学中要定一些基本任务:
1.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
3.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5.指导朗读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
6.诵读古代诗词,让学生体会其内容,便于学生积累感悟。
7.组织各种朗读、诵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
篇5: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他的《余映潮讲语文》一书,受益匪浅。
一。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阵地。余老师的书,为我打开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我豁然开朗,阅读教学应该这样教。余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一切阅读教学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引领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之中。创新的阅读教学设计的不同寻常之处是: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课堂教学设计24字“口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显现着诗意手法。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要素:诵读、评析、积累。他在教学艺术上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试看以下课例:《记承天寺夜游》,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余老师从朗读、分析、欣赏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首先是朗读:一读解决生字词;二读读出重点字词;三读读出感情,通过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和老师的范读、指导,学生一步步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读出了夜游的味道,读出了文章中复杂的情感。我惊奇地发现,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不太重视的环节,师生之间竟然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余老师说的好:“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果然,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你看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似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带劲,越读越有味道。朗诵课文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后是分析课文:这一过程中余老师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将课文变形,即划分层次,概括意思,让学生将课文变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看似很普通的教学环节,经余老师的点拨,似乎变得立体起来。同学们各抒已见,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了三种意见:A,分两层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抒情;B,从事情发展的顺序上第一层是起因,第二层发展,第三层再发展,第四层结局;可用“起、承、转、合”四个字来概括。这个活动使学生们理解了叙事加抒情是叙事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也使同学们对文章的结构安排之精妙略有体会。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有思想能交流的个体,但在教学中如何组织交流探究也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学习的是其神而不是形。
最后让每位同学都写课文观感,教学活动设计为“请同学们谈谈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法之美等”,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打开了,这才是最高效的课堂!学生们俨然成为了一个个小评论家,你看:本文美在篇幅的精短,内容之丰满(一晚、一友、一景、一感);结构的灵动如月色的描写(明写,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暗写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在情感的波澜,由快乐(欣然起行)到寂寞(念无与为乐者)再到快乐(怀民亦未寝)最后到感慨的情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从余老师的设计的教学环节之中,我看到了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切入点,也就是提问的精妙的重要性。
二。教学研究
余老师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中,只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扎扎实实就行教学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奋斗的芽儿才会结出成功的果。“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
中学语文教师的常用研究方法:
1.梳理整合式研究
2.思想火花式研究
3.专项突破式研究
4.论文写作式研究
5.一课多案式研究
6.顺势拓展式研究
7.提炼升华式研究
8.名师跟踪式研究
掩卷沉思,墨香犹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研究方法,追寻名师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
篇6: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
这两天,读《余映潮讲语文》。余老师是当代名师,曾经听过他的几次讲座与几堂公开课,对余老师的治学精神的严谨,治学态度的扎实以及对教材的精准把握有着极深的印象。读这本书,本身也是带着目标来读,一是想了解余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有哪些独到之处,二是想具体了解一下余老师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如“板块式”教学思路、“读写结合”还有“美读欣赏”。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我特别对本书的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教学理论只有在具体的课例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作用,而一个完整的课例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教学者的思想精神。在这几个课例中,我发现,余老师并没有对文本进行特殊的解读,而是采用种种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来解读文本,讲出自己的观念。学生的回答也有跑题、偏题的现象,但灵光乍现的辉煌足以令我们眼前一亮,使我们对这些非常熟悉的文本又有了新的认识。余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最令人钦佩的,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他让学生找文章的“看点”;在《生物入侵者》一课中他又让学生先缩写全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及顺序,再讨论明确说明对象特征;《我的叔叔于勒》中则要求学生讨论相关话题;《童趣》《口技》中则启发学生紧扣关键字或翻译、或理解。这些方法看来令人眼花缭乱,但我觉得,归纳起来就是化繁为简,紧扣中心,调动学生这几句通俗却又深刻的话。我从中得到的最大的收益是,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多角度的解读是教学的基础,教学的真正过程应当是启发学生自我解读文本,并且能够从中得出独特的看法。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对文本的解读,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最后的结果就是使课堂成为了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则成了看客。最终,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差,成为被动的抄录者。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关注余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之所以关心朗读,不仅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还因为我明显地感觉到,从初一到初二,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下降。初一刚进校时,学生们几乎都能大声地朗读,但过了一学期,有感情朗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到了初二下学期,朗读几乎就没有情感了。我经常在课上给学生朗读课文,但令我困惑的是,我的朗读带动不了大多数学生,朗读似乎成了教师的一种表演,而学生只是在漠然地旁观。如何调动学生认真朗读,如何让朗读可以调动学生而非教师“一个人的精彩”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余老师本身很注重朗读,在这本书中《美读欣赏,诗意盎然》一文中,余老师列举了五种朗读教学的设计角度:小步轻迈――层次细腻、角度精细――过程生动、有引有读――重点突出、表情演读――震撼心灵、一词经纬――体会深刻。五个角度均很精妙,但我觉得还缺少一点,就是这五个角度均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谈的,但如何调动学生,让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朗读的过程则没有写。事实上,这些角度,特别是“表情演读”,我经常在公开课上听到,但总觉得有些不自然,有演戏的成分在内。我很想知道,余老师是如何自然地进行这一流程的,因此我仔细阅读了他的相关课例。
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中,余老师使用“表情演读”这个角度,这也是常常被别人模仿的地方。他通过投影指挥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语速来朗读,现场效果一定很好。我注意到,这一环节之前还有两个环节,也就是诗歌吟诵和自由背读。在诗歌吟诵中,余老师提示学生这首诗有一种旋律,“就是作者把深沉的感受和明亮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在这一环节中,余老师要求学生或用谈心的方式来读、或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去具体感受这旋律变化的过程,而在最后朗读时,余老师也用“舒缓”、“亮丽”、“沉稳”、“乐观”、“平衡深沉”、“响亮亲切”、“乐观稳重”等词语来具体解读“深沉”与“明亮”这两种感受。也就是说,余老师在教学伊始就已经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表现不同的情感,后面的“表情演读”只是对上面活动的总结。从这里我发现,其实朗读就是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从课文中来的感受最终也要通过对文章的朗读表现出来。朗读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如此再提示他们如何读就有助于他们主动地抒发情感。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熟悉。
在《散步》一课中,余老师使用了“有引有读”的设计角度。他提示学生“读好文中的波澜”,并且具体指导“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这个‘都’字读重一点;她‘早’习惯听从我的安排,‘早’字读重一点;‘还’习惯听众他高大的父亲,‘还’字读重一点;妻子呢?很顾及他的面子,‘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还有,我决定‘走大路’三个字要读出一个思维、决定的过程,‘还是走小路吧’要流露出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在这一段解读中,余老师具体地阐释了朗读中“重读”这一概念的含义。为什么重读?如何重读在这段话中阐释地极其详细。真正的朗读是要让朗读者在那一刻成为作者本人,感受与作者相同的喜与悲,因此,读出感情必须读懂课文,余老师在此处的强调就是让学生先理解课文再阅读。余老师并没有过多地讲解朗读的技巧,但他所强调的内容实际上已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读。学生主动地思考如何读出“思维、决定的过程”与“疼爱”的情感,实际也就是在考虑朗读的技巧了。朗读的前提依然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朗读最根本的技巧。
余老师也会采用一些新方法来调动学生,例如在《律诗二首》中,他就采用了“译读”的方法。在译读之前,他先要求学生吟读两首诗,强调要读出“味道”与“意境”。而在译读中,他先要求学生在自己朗读一句诗后,翻译这一诗句,而后再由老师润色学生所翻译的内容,由学生读一句他来翻()译一句。朗读与翻译者角色的转变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品读诗句的过程,学生在翻译中也开始渐渐理解诗歌的内容。这堂课的最后阶段,余老师让学生描述诗句中所表现的场景,就是对这种理解的进一步拓展与升华。
从余老师的几个课例中,我感觉到,朗读要打动学生,首先必须调动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教师的引导仅仅是起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如果拘泥于朗读的技巧,那么只能让学生重复老师的朗读,也就失去了朗读的真正意义。朗读――从心开始,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篇7:《语文教学策略30讲》读后感1500字
《语文教学策略30讲》读后感1500字
孙 琼
2017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孙铁龙校长编著的《语文教学策略30讲》一书。暑假前选书的时候,这本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一讲一讲地看,看看有哪些策略能为我所用,统统拿来!通过暑假慢慢地品读,这本书着实让我收获不少,不仅让我掌握了不少语文教学的策略技巧,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不少我对高段教学的惧怕。
孙铁龙,陕西省骨干初中校长,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显校长,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合作指导教师,全国第二届课改成果博览会专家评委。长期致力于学校管理和语文教学研究,主持国家、省级课题研究。孙校长在序中就指出:只有学习,才能有不同的视野和胸怀,唯有大胆实践,才能成就不凡的事业。
全书共三章,二百多页。第一章是理念与教学策略的定位,共七讲;第二章是专题与教学策略的设计,共十三讲;第三章是课例与教学策略的把握,共十讲。附录里有两篇课堂实录。整本书读下来我收获最大的是前半部分。下边我回顾一二与大家分享。
孙校长在第三讲审美情趣中指出: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教学中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文章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者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真是道出了以读代讲的心声啊,真是一读解千愁啊!将朗读贯穿于整体感知、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每次读前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用朗读加深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地朗读和表达,并将朗读与理解、体验、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可谓掌握了朗读指导的真谛。也就是说,只要在适当的时候用好朗读、朗诵、诵读、吟诵、背诵,读就可以帮我们解决太多的问题。
话说孙校长在阐述“多种媒体刍议”一讲提到运用多媒体的'几个观点:1、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和手段,像黑板、粉笔一样,只是辅助工具,不是万能的机器,需要时再用,不能用它代替其他工具,正像犁地用犁,而收割用镰一样,不能干什么都只用犁。2、运用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应该把多媒体当作主体,代替文本研读,为用而用,不能用硬用,削足适履、适得其反。3、不能把用不用多媒体当做评价优质课的标准,正像不能要求大家干什么活都要用犁一样,不用多媒体也可以把课上好,用了多媒体也可能把课上砸。4、需要就用,尽量少用,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完全用课件代替板书的做法不宜提倡, 更不能把整节课都用多媒体的做法当成示范课、盲目推广。随着电脑办公的普及,班班通的普遍使用,似乎哪节课不用多媒体,就是没认真备课一样。每逢公开课,好像谁的课件没配上精美的图片、动画,没配上音乐就降低了课的档次一样。是时候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了,我们制作的课件里的每一张、每一处都是必要的吗?难道真得就没有一丝哗众取宠的味道吗?做人要实在,做事要踏实,做课件也要切实有用才行啊!
孙校长还在“成功导课策略”一讲中提出:那种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检查生字词,再默读课文的课堂设计思路,是初上语文讲台的教师课堂设计中比较典型的通病。稍一分析就知道,检查生字词穿插在创设情境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中间,显然是切断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削弱了教师创设情境的激趣作用。因此关于检查生字词的方法和顺序,孙校长建议调整为:最好把检查生字词放在朗读过程中或是开课伊始,然后再导课、默读感知,以保持激趣的有效性,思维的连贯性。想来,孙校长说得蛮有道理的。其实很多老师平时都有以上说的初上讲台的语文老师的通病――导课、识字、学文,殊不知犯了这么大的罪,还犯过那么多次,真是罪过啊!我立誓马上改正错误,开学后还要告诉我的同事都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暑假里,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了一遍孙铁龙校长编著的《语文教学策略30讲》这本书,又用了几天的时间回顾了一遍,然后写下了以上的感悟。但是我觉得我对这本书的学习还没有结束,这本书值得我不断地回味,翻阅,直到它的思想永驻我心为止。